【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四眼童」爆發式增長 最勁4個月深200度 疫下網課累事 專家倡增戶外活動

發佈時間: 2021/08/31

疫情下學童長期留家上網課,使用電子產品時間大增。中大研究發現,學童近視發病率為疫前的2.5倍,出現「爆發式增長」。近視幅度亦大大加深,有學童日均上網課4小時,8個月後近視加深125度,更有患者4個月內加深200度。

專家提醒,家長應確保兒童保持良好閱讀習慣,盡可能每周安排戶外活動,讓孩子多接觸陽光,增加荷爾蒙多巴胺分泌,避免近視惡化。

本港8歲學童有4成以上患近視,8歲的梁庭嘉今年升讀小三,疫情前每周均與父母外出運動半日,每日僅用半小時平板電腦,但疫下足不出戶,每日要用平板電腦上4小時網課,又要完成電子習作,時間長雙眼易感不適,「有時對眼會唔舒服,啲淚水會流出嚟,覺得好攰」。結果她由去年1月爆疫前的400度近視,8個月內加深125度,要處方阿托品眼藥水,才減慢近視繼續加深。

中大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護士長吳佩霞表示,疫下學童長期困於家中,毋須如在課室般,看遠處的黑板,故家長較難發現他們近視加深情況,往往到求診時已有100至200度近視,主因多用電子產品,曾有6歲女童「機不離手」,在4個月內增達200度近視。

發病率為疫前2.5倍 平均年深80度

中大醫學院眼科團隊於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招募709名6至8歲兒童,並在疫情期間隨訪8個月,安排視力檢查及了解其生活習慣,對比1,084名同齡兒童疫前3年的數據。結果發現,疫情期間學童近視發病率為疫前的2.5倍,並估算每年近視加深度數由41度增至80度,並估算每年眼軸增長由0.28mm增至0.45mm,顯示整體近視加深情況惡化。

首席研究員、中大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副教授任卓昇表示,研究同時發現,疫情下學童室內使用電子屏幕時間由日均2.5小時大增至日均7小時,戶外活動時間則由日均75分鐘大減至日均24分鐘,與近視息息相關。

多接觸陽光 可減慢惡化程度30%

他指,除長時間近距離使用電腦影響視力,過往研究證實,在戶外適量接觸陽光,可增加荷爾蒙多巴胺分泌,減低眼球拉長情況,若戶外活動時數達到專家建議,平均可減慢近視加深速度達30%,故提醒家長應注意培養良好閱讀習慣,增加戶外活動時間,避免近視情況惡化。

中大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系主任譚智勇指,疫下兒童近視出現爆發式增長,情況令人擔憂。他明白未必每個家庭都做到全部建議,但希望盡力嘗試,未能外出也讓學童定時休息,透過窗戶多看遠處事物。該研究已刊登於國際期刊《英國眼科雜誌》。

納米藥送入人體 新法治眼部腫瘤

「視網膜母細胞瘤」為嬰幼童最常見的原發性眼部惡性腫瘤,可致失明及死亡。目前臨床多用侵入式治療「經玻璃體內給藥」,造成痛楚之餘,更可致眼出血、視網膜脫落等副作用。港大醫學院與上海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合作,研發用納米顆粒將藥物送入人體,透過用光照射令藥物在眼部釋放,提供安全有效的新途徑治療眼部腫瘤。

新方法名為「靜脈注射加光照觸發眼部釋藥」,領導研究的港大藥理及藥劑學系助理教授汪衛平指,團隊將治療腫瘤的藥物,用光響應納米顆粒運載,以靜脈注射入人體內,由於該納米顆粒只會在綠光照射下分解及釋放藥物,故可控制納米顆粒在眼部放藥,使藥物在眼內結集,並需使用疏水性藥物,籍其特性滲入腫瘤組織,抑制腫瘤生長。

今次是團隊首次將此技術用於治療眼疾,團隊在患視網膜母細胞瘤的小鼠身上實施新策略,結果顯示有效抑制腫瘤生長,且未見副作用。研究已在期刊《先進科學》發表,並正申請專利,汪指新技術有望日後用於治療其他眼部腫瘤或眼疾,甚至有潛質治療表皮疾病,下一步將進行安全性研究,惟距臨床應用仍需數年時間。

記者:李明佑

美術:陳超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