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玲
唐德玲

運動員要「同工同酬」

發佈時間: 2021/09/08

運動員要「同工同酬」

姊妹們,看過剛結束的2020東京殘奧運動會之後,不得不用「大開眼界」來形容!

過去多屆殘奧會,本港電視台都沒有直播,但今年因為政府買了整個奧運會的轉播權,才令到電視台也增加播放殘奧比賽的時數(港台電視31和32更每日都有直播),我們也因此能夠欣賞到一些過去沒有太多機會觀看的比賽。

老實說,在個別項目方面,我認為殘奧比賽的觀賞性,比健全奧運有過之而無不及,例如輪椅籃球、盲人足球,以及不同肢體殘障的游泳和田徑項目等等。

剛才我說「大開眼界」,其中一點就是從來都沒有看過的運動比賽。原來,排球也可以坐在地上打,這次我真的是第一次看到。

傷殘運動員毅力驚人

另外,相信最多人談論的,就是那些能人所不能的技術,例如用口持乒乓球拍,然後用腳發球,再去跟用手握拍的運動員比賽;還有就是用腳拉弓射箭,以及用手控制輪椅,再用另一隻手打球的輪椅羽毛球等等。

另一些令人震撼的場面,還包括失去四肢的運動員,只靠上身的力量游水,而且要用頭撞向池邊觸綫,簡直是「觸目驚心」呢!大家可以想像,這些運動員訓練時是何等艱辛!

雖然本港運動員在今屆殘奧未能取得金牌,但最後2銀3銅的成績也算不俗了(健全奧運我們拿了1金2銀和3銅)。有目共睹,我們的傷殘運動員都已經竭盡所能,將自己平日訓練出來的技術,盡量在比賽場上發揮出來。

就在今屆奧運和殘奧舉行期間,有一套叫《媽媽的神奇小子》的電影上演,內容講述本港傷殘運動員蘇樺偉的奮鬥經過。他以15歲之齡在1996年阿特蘭大殘奧,首奪男子4x100米(T35-38級)的接力金牌,可以說是技驚四座。

自此之後,他在田徑場上屢獲殊榮,2008年北京殘奧,更以破世界紀錄的成績奪得男子200米(T36級)短跑金牌。

電影其中一幕令人深思的場面是蘇樺偉在美國阿特蘭大殘奧奪金回港之後,蘇媽媽(吳君如飾演)在機場接受傳媒訪問談到感受時,拋了一句︰「要求『同工同酬』!」因為她認為,傷殘運動員所做的「工作」,跟健全運動員沒有分別(可能更艱辛,因為先要突破自己的身體障礙),希望政府能夠正視這個問題,提高獲獎運動員的獎金。

金牌獎金相差逾8成

經過20多年之後,原來,這個問題仍未解決。先說職業運動員的「工資」(其實是資助),因為不是每一位運動員都能在國際比賽上獲獎,拿到獎金。

現時體育學院(政府培訓精英運動員的機構)的資助方案,殘疾運動員的每月資助介乎3,240元至27,000元,比健全運動員的6,460元至41,030元低3成至5成。

至於能夠在奧運奪取獎牌的話,今次2020東京奧運,運動員透過恒基精英運動員嘉許計劃獲得的獎金,差距就大至8成多,一個健全的金牌值500萬元,但傷殘的金牌只值80萬元(見附表)!

在該齣電影中,也探討了另一個問題,因為運動員的生涯從來都是短暫的,健全運動員退役後,尚且要面對工作和生活的問題,更何況傷殘運動員?電影中的蘇樺偉曾經有一段時間為了生計,被迫放棄訓練,去做速遞員。

假如傷殘運動員花了十多年的青春在運動生涯上,退役之後的生活得不到任何保障,試問有誰願意花時間在運動之上呢?

也許,有人認為,在健全的奧運場上奪取金牌,可能要比在傷殘奧運場上奪金更困難,因為現時還不是每個國家都重視傷殘運動(中國近年十分注重傷殘運動,投放大量資源,所以成績大躍進,今屆奪得金牌,大幅拋離第2位的英國隊),所以水平仍未算最頂級。

但我想問,我們要嘉許的,不是那一份無可匹敵的運動精神嗎?在這一點之上,我認為,健全運動員跟傷殘運動員是沒有分別的!

tong_lydia223@yahoo.com.au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撰文: 唐德玲 作者從事理財策劃工作逾十年,並擁有認可財務策劃師資格。
欄名: 女人筆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