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兆寧
馮兆寧

香港有個周公島 一頁歷史人稱道

發佈時間: 2021/09/14

香港有個周公島 一頁歷史人稱道

昨天談到孔子也尊崇的,古時西周的周公,大家可知道香港有個周公島?香港人唔夠瞓,整天想「見周公」,卻沒想到登上香港的周公島相見。不過也還好,周公島的周公其實和西周的周公無關,據傳源於民初有個姓周的人住過,如今它只是無人長住的孤島。據報道,只有一位年近80的李伯在島上有平房,偶然回去享受親近大自然的生活。然而據歷史記載,周公島上世紀曾出現兩位比較有名的洋人,有着陽光的故事。

周公島在喜靈洲及坪洲附近,面積大約半個坪洲,或3個維多利亞公園。30年代,德國籍的Herbert Edward Lanepart曾在周公島搞天體營,赤條條享受日光浴。掌故權威朱維德的《香港掌故2》記載,這位仁兄1932年已在香港組織各式各樣天體活動,一眾人肉帛相見,回歸自然。據說他和志同道合人士,曾到沙田香粉寮解放,又去過當年未開發的青衣島。Lanepart移師周公島西灣時,為天體營增建更衣室和洗手間,但據說他們「打大赤肋」都唔夠,全身脫光樂悠悠的「向陽」行徑,引起附近漁民不滿,狀告理民府,結果天體營被趕走,小島荒廢。

到了50年代,周公島迎來另一洋人。據環保組織長春社2018年的文章,1953年中,44歲的Gus Borgeest和太太,帶着5歲養女,及兩個來自中國內地的家庭,租船到周公島。他以每年180元向港府租下該島,把周公島改名日光島(Sunshine Island),開始長達10年的開墾,為甚麼呢?Borgeest具意大利、德國等血統,是英國公民,在寧波出生,上海讀書,與在香港出生的太太在上海結婚。1951年大批內地人湧港,他們也在其中,當時身上只有港幣兩元。

「日光島」開墾 征服逆境展新生

當時有幾十萬新移民,很多本來是農夫的找不到工作,要靠接濟。Borgeest認為,既然香港優良耕地不夠分,這些人可以在一些島上耕作,自食其力,不需依靠福利而失去自尊,於是實踐「日光島計劃」,「日光」的意思,乃為處身黑暗的生命帶來陽光。這個計劃讓島民適應一段時間後,在新界較偏遠地區耕作,由理民府撥地,「日光島計劃」提供牛和農具等,讓他們融入香港,開展新生。

「日光島計劃」傳揚開,得到社會各界金錢資助,學生以至英軍協助墾荒。大約10年間,草棚變石屋,收成滿籮榖,幫助了不計其數大陸移民家庭。1964年計劃終止,Borgeest後來成為長春社創會會員、全職職員,負責管理辦公室和籌款,其後移民加拿大。

Borgeest在1961年獲得有「亞洲諾貝爾獎」之稱、菲律賓的麥格塞塞獎(Ramon Magsaysay Award)當中的社區領袖獎,肯定及表揚他的貢獻。頒獎單位這樣表彰Borgeest︰「陽光島是振奮人心的證據,證明一個人可以向其夥伴們,灌輸征服逆境的意志。」(Sunshine Island is heartening evidence that one man can instill among his fellows the will to conquer adversity)(麥格塞塞獎有關Borgeest的介紹【按此】)

日光島或周公島,沒有生活配套,現為荒島,無人住但有具價值的生物,最有名的是全球珍稀、香港獨有的香港雙足蜥,或叫鮑氏雙足蜥(Dibamus Bogadeki)。這種只有香港有的物種,看似蚯蚓,但多了兩隻退化的鰭狀足,在喜靈洲亦發現過,數目極少。近年政府銳意推動「明日大嶼」,在大嶼山一帶填海發展,引來長春社及環保團體關注。他們曾發表報告指周公島及鄰近東大嶼水域極具生態潛力,除鮑氏雙足蜥,還有珍貴物種白腹海鵰,及稀有珊瑚海筆,填海工程恐會干擾雀鳥覓食繁殖。香港雖小,但獨特地形及氣候,孕育生物多樣性,希望政府在發展的同時,能夠更順應世界保育潮流,減少對生物物種的人為干擾。

撰文: 馮兆寧 資深媒體人
欄名: 放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