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重度抑鬱症損執行決策力 調節血清素水平 重建身心健康

發佈時間: 2021/09/17

以為抑鬱症只會使人不開心、失眠、做人失去動力?其實,若情緒病遲遲未得到適當治療,病情就會步入「重度」階段,患者或會出現幻覺及產生自殺念頭,就連我們日常的執行及決策能力也一併喪失。有精神科專科醫生指出,負面情緒與壓力就如雪球,如不及早處理,只會愈滾愈大,要妥善應對這類重症,可先透過藥物調節血清素水平,改善徵狀,再以心理治療打開患者心扉,減低病情復發機會。

重度抑鬱症與一般抑鬱症有甚麼分別呢?精神科專科黎大森醫生指出,最明顯的分別是重度抑鬱症患者會有尋死的念頭甚至行為,例如準備遺書及交待身後事宜,並且較易出現幻覺、幻聽及妄想。他表示,這群患者幾乎24小時處於負面情緒之中,伴隨著長期失眠或容易睡醒,甚至完全不想進食:「我們形容患者有如一座石像,只會呆坐在一旁,一旦出現這個情況,情況可以十分危險,患者必須入院接受治療。」

歸根究柢,重度抑鬱症的出現,大多是因為患者在病情輕微時,未有及時有效處理。黎醫生指出,性格內向、不太懂得處理壓力,以及家人本身曾經患有抑鬱病的人,較容易出現重度抑鬱症,「若然沒有及早處理抑鬱症,患者的思考及決策能力下降,慢慢影響到工作、學業及日常生活,甚至應付一些基本需要與學習,也會比一般人困難,這些都會令他們的問題惡化,同樣會使抑鬱症病情加劇。」

尋死徵狀不容忽視
曾有一名年僅二十歲的女患者,剛巧在大學四年級時失戀,誘發抑鬱症。最無奈的是,她每天自困家中,不肯外出,莫說治療,連晚飯時間,也不肯踏出房間半步,最終把病情推向重度階段。「這名女患者試過自殘、寫遺書,並且需要申請停學,明顯已屬重度抑鬱症。幸而,在家人不離不棄的支持下,她終能踏出第一步,透過心理及藥物治療調節情緒及內分泌水平,終能克服嚴峻病情,重展新的生活。」

黎醫生提醒:「假如發現家人情緒持續異常,便應及早帶他們求診,醫生會先排除患者是否患上其他疾病,例如內分泌失調或甲狀腺失調,再按國際指引為他們準確斷症。」患者必須符合某些表徵,包括幻覺、妄想及有自殺傾向,並且持續兩星期以上,便可界定為重度抑鬱症,並能就此針對性處方藥物,讓患者改善病情。

新藥改善執行能力
在治療上,早期會使用三環類藥物治療抑鬱症,惟黎醫生指這種藥物副作用較多,如今已較少使用,現時較常使用血清素類藥物。他解釋,不少研究發現抑鬱症患者大腦的血清素水平較低,故此要提升及調節血清素,有助紓緩抑鬱情緒,而新一代多機制抗抑鬱藥物,能夠針對多角度治療病徵,包括紓緩身體及情緒病徵,並能改善患者的認知能力,如記憶、專注、反應及執行能力,副作用亦相對較少;假如病情較嚴重,就要使用混合治療,即在這基礎之上處方其他精神科藥物控制病情。他補充,血清素類藥物需要一定起效時間,服藥一至兩星期後,患者體內才有足夠血清素,調節情緒,往後在食慾或認知執行能力方面也會隨之改善。

最後,黎大森醫生提醒患者及其家人,治療重度抑鬱症有不同方法,各有成效、副作用及風險。患者與家人應與醫生多討論,按個人情況包括身體狀況、病徵等因素選擇最合適的方案,對症下藥。

{{hket:inline-image name="700X500.jpg"}}{{/hket:inline-image}}

▲精神科專科黎大森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