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兆寧
馮兆寧

白色婚紗背後 懷念梅艷芳告別

發佈時間: 2021/09/16

白色婚紗背後 懷念梅艷芳告別

昨天談到英國溫布頓網球賽,規定球員一定要全身穿白色,今天再續談一下白色。古羅馬時代,白色是男性傳統服飾主要顏色,想要爭取公職的男性,會穿以白色石灰岩粉擦亮的長袍,拉丁文為candidātus,即穿白衣者。進入英語後成為candidate(候選人),candle(蠟燭)、candid(坦誠)也與此相關。

對古羅馬人來說,白色代表純潔、忠誠、光明,這些概念後來被西方文明繼承。到中世紀,白色乃代表美德的顏色,神父彌撒時穿白祭袍,白作為潔淨正面象徵,深入民心。

白色明亮,黑色陰暗,黑白從來分明。例如我們講黑白兩道,黑道指黑社會,白道就代表官方、執法者;不過正如星雲大師曾說,白道者未必好,黑道也未必壞,這兒就不累贅了。在美國西部亦有一種講法,好人帶白帽,壞人帶黑帽,所以會用white hat形容好人,是俚語,相當於good person或nice guy。不過,white的東西也不一定好,white elephant(白色大象)乃一例。所謂「大白象工程」大家也聽過,相傳有典故︰在以前的暹羅(泰國),白色大象是國家和平繁榮象徵,本來正面,擁有白象更是財富象徵。但有國王將白象作為禮物送給他不喜歡的人,搞到對方因為昂貴飼養成本而破產。後來「大白象」就被用來形容耗費龐大資源,卻無用的東西。

其實白色無罪,搞事的是人類,把美麗的白色大象醜化,因着人為事件把白色和恐怖拉上了關係。白色大象不好,那麼白色婚紗好吧?披上一襲華麗的白色婚紗,是女士的夢想,純潔又美麗,無「公主病」都like。不過,純潔白色婚紗背後,也和令人不純潔的金錢有關。

19世紀中之前,西方甚麼顏色的婚紗都有,包括紅色。香港人對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不陌生,維多利亞港和維多利亞公園都因其得名,其實全世界女性今天結婚穿白色婚紗,亦是因為她。1840年,她與阿爾拔親王(Prince Albert,有譯亞厘畢,中環的亞厘畢道就為紀念他)大婚,打破王室貴族一貫奢華,以一身白色嫁衣示人,掀起婚紗革命,這樣做其實有目的。

維多利亞女王的婚紗革命

維多利亞女王心知自己婚紗款式會成為社會焦點,故選擇穿着來自國內製作的喱士婚紗,希望提振喱士行業。當年,英國、法國都在保護當地紡織業、工業產品,不得使用進口喱士,同時防止資金外流。維多利亞特意將婚紗縫上由漢寧頓鎮(Honiton)手工生產的喱士,親自當KOL兼「帶貨女王」,她覺得最能襯托喱士手藝的,是白色長紗。

這位維多利亞,比起碧咸老婆Victoria Beckham的潮流引導力,有過之而無不及,白色婚紗受大英帝國女王「加持」,漸漸成為各地主流。它之所以受青睞,不單因為女士穿上了立即「升呢」,庸脂變張栢芝,突然綽約仙姿,又或者因為女王「帶貨」,而是穿上了還有另一層意義。話說當年,洗白色衣服遠不如今天方便,意味普通人若弄髒,不容易清洗,亦需花更多錢,有錢人才能負擔白色衣服背後的成本。白色婚紗隨時邋遢,加上只穿一次,普羅階層買有點不切實際,同「大白象」道理差不多。反過來說,能夠穿上白婚紗,財富階級身份象徵不言而喻。

所以,今天的你、你的老婆或女友多幸福,結婚就可穿白色婚紗,唔買就租。有一個人,並非結婚,沒有新郎也穿上,還是公開地穿,就是「香港女兒」人稱「梅姐」的梅艷芳。2003年11月,知道自己時日無多的她,在告別演唱會穿上白色婚紗,因為沒有新郎,頭紗沒人會來揭開,所以特地設計成半遮面。忍着病痛及淚水,她唱了最後一首歌《夕陽之歌》。個半月後,這位40歲天后因子宮頸癌併發症,離開人間和粉絲。

這位不論才華與處世,真正稱得上Queen的「梅姐」,向粉絲的最後「告白」,我大概記得,令人動容︰「我穿婚紗好看嗎……我是歌手也是演員,穿婚紗不是第一次了,不過沒有一次是屬於我自己的,這可能是我這一生的遺憾。但是我有你們(粉絲)的愛,我的遺憾都沒有了……我將我自己嫁給音樂,嫁給你們。」為甚麼要選擇《夕陽之歌》作為告別?她說︰「我常覺得夕陽和黃昏很漂亮,但是很短暫,我們要更加珍惜,更加爭取身邊想要的東西,要不然,一眨眼甚麼都沒了。」(【按此】立即睇「梅艷芳告別一刻」)

撰文: 馮兆寧 資深媒體人
欄名: 放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