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兆寧
馮兆寧

街頭吸睛 香港何時有「裸眼3D」?

發佈時間: 2021/09/17

街頭吸睛 香港何時有「裸眼3D」?

旺角亞皆老街、西洋菜南街交界路口,一幢大廈外牆幾層樓高廣告大屏幕,出現交通宣傳片,見到一名交通警站着,差不多佔據整個畫面,甚具氣場,他提示行人注意安全,留意燈號。老實講,傳播意念簡單而直接,但技術較為「小兒科」。

兩個月前,東京遊人如鯽的新宿一幢大樓外牆上,出現一隻巨型貓咪,在千多平方呎大屏幕上,栩栩如生郁來郁去。它是透過3D技術營造出來的,視覺效果逼真,吸引路人駐足。以前睇3D要用3D眼鏡,現在站在街上憑肉眼就可以了。(【按此】新宿3D貓咪視頻)

當然,用貓咪視頻和警察視頻比較,內容技術都不同,並不適合,我只是想帶出一個同樣簡單直接的問題,為何在香港街頭看不到這種3D廣告?

新宿巨貓 江南浪捲 有like有商機

這種戶外3D動態展示,並非新事物。去年中,南韓首爾一家視覺體驗設計公司,在與旺角一樣咁旺的江南區(Gangnam)大廈外牆大屏幕,設置了一個巨大3D LED裝置藝術,見到海浪在拍打。它比新宿更誇張,整塊曲面顯示屏,面積逾1.7萬平方呎,相當於4個籃球場,當中有超過3萬個獨立LED顯示模塊,模擬海浪拍打玻璃的視覺效果,逼真到大多數人都會停下睇睇【按此】

這種技術有多種稱謂,Autostereoscopy或者Glasses-free 3D、Naked-eye 3D,中文有人叫「裸眼3D」,其實也不新,不過逐漸推陳出新。

簡單來說,特別在於毋須3D眼鏡,都見到立體效果。一塊2D戶外大屏幕,如何營造3D效果?是借助各種新科技打造更平滑屏幕曲面,製造扭曲投影,欺騙人的視覺神經,產生視覺衝擊,看到空間感、立體感。成年人雙眼大約距離6厘米,看着某個物體時,兩隻眼分別從左右兩個視點角度觀看,例如注視一本書,左眼看到封底,右眼看到封面,封面和封底同時在視網膜上成像,左右兩面結合起來,人就得到對這本書的立體感覺,「裸眼3D」就是引起人這種立體感覺效應的技術。

這些3D效果大型屏幕,在中國內地都有,去年10月成都太古里街頭就有一艘3D飛船出現,重慶也有類似「裸眼3D」,但在香港街頭就無見過,香港一向有名的霓虹招牌雖逐漸式微,但還有見到。招牌、廣告牌令香港燈火璀璨,映照維港兩岸,造就「東方之珠」夜景美譽。不單香港世界有名,不少香港人也「叻出世界」,在國際舞台發光發亮。

4年前,豎立於紐約時代廣場的一個3D數碼廣告牌,據說創下「全球最大3D數碼廣告牌」健力士紀錄,項目技術團隊的公司來自香港。他們用千多塊LED細屏幕組成6層樓高的巨型屏幕,當中每塊小屏幕均可獨立移動,形成波浪紋立體效果。

戶外大屏幕,是先進國際大都會的特徵,荷里活電影中的未來城市,不就是大屏幕處處嗎?

在手機年代,有創意內容及技術的戶外大屏幕,廣告效益非同小看,不單看每天有多少萬人經過,而是經過的人還會用手機拍下,呃like或者傳給親友share,一條新宿3D貓咪的手機影片,就有10多萬個like,5萬個轉發,商機無限。

隨着戶外大屏幕應用愈來愈廣泛,人們要求也愈來愈高,3D顯示技術日趨先進,南韓公司就站在前沿。既然霓虹進化LED,香港戶外大屏幕又可否2D變3D?既然香港擁有這方面的人才和技術,為何在香港街頭看不到類似大型3D藝術裝置或廣告?是廣告客戶不願花錢?寧願將budget投放在流動新媒體,手機廣告?政府有關大廈外牆的規定管得太嚴?

政府、議員、業界朋友,有無人可告訴我是甚麼原因?

撰文: 馮兆寧 資深媒體人
欄名: 放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