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醫患互信與溝通 攜手降低糖尿相關併發症

發佈時間: 2021/09/21

不少人愛吃醃製食物,這類食物通常以大量糖或鹽來保存,延長保存期限。但你有沒有想過,如果長期血糖是過高或攀昇,血管一樣會被「醃住」,使血管內皮受到破壞,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糖尿血管病綜合症。此類患者更常見伴隨高血壓、血脂異常、肥胖等問題,大幅增加各類併發症風險,專科醫生就強調治療要見效,醫患雙方的合作與溝通非常重要。

心臟科專科王思齊醫生解釋,糖尿病患者常見肥胖,同時亦可導致高血壓與血脂異常,結果令這四大風險因素形影不離,患者比一般人有較大風險患上冠心病、腦血管病、周邊血管病、心臟衰竭、中風、腎衰竭、視網膜病變等,死亡風險亦相應提高。

由於患者常見同時伴隨多種併發症,醫生在制定治療時便要評估各病症的嚴重和急切性,逐一擊破,「如患者的心、腦血管阻塞,情況急切,就需要盡快溶解血塊或『通波仔』、急性酮酸中毒也要盡快處理;其後再調理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等問題。當病情越重、病症越多,就會加深治療難度。」王醫生說。

建立醫患信任 接納藥物管理需要

針對各項關鍵風險因素,醫生需要選擇不同藥物來控制各大風險因素,以減低併發症的風險,王醫生表示,當中極需醫患建立互信關係,才能成功,「由於針對不同問題各有不同藥物,患者有可能需要服用多種藥物,也需要積極改變生活方式如減少食物份量,對不少患者而言,要接受如此巨大的改變,尤其是要接受自己需要藥物管理,往往需要時間適應。」只要患者信任醫生,與醫生合作,配合醫生經評估後切身制訂的治療方案,治療成效才會理想。

以55歲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家族性高膽固醇、BMI達30的Ryan(化名)為例,他患有長期心血管病,曾於2015及2016年接受「通波仔」手術,更伴隨腳腫問題,由於他患有家族性高膽固醇,故醫生就為他處方三類降膽固醇藥,「大包圍」降低膽固醇。

藥物針對性控制各風險因素 降併發症風險

同時亦因應其「通波仔」病史,兼具備以上四大心血管病風險因素及有腳腫問題,特意為他處方新一類口服降糖藥SGLT2抑制劑,主要是此類藥物近年被國際大型研究證實能經小便排走糖份,除了降低血糖之外,更同時排走水份和鈉質,有助減少身體積水,降低血壓、減低血管硬度。

研究發現有減低心血管病死亡率、心臟衰竭入院風險,而且很快見效,還可以減少糖尿腎惡化的效果。因此,對有心血管病史、血糖高、有積水問題的Ryan而言是合適的選擇,亦可減少他服用多種藥物的需要。

治療期間,患者亦要如實向醫生反映生活現況和服藥習慣,醫生才能從中深入了解病情,制定適切的指標,例如醫生一般會將患者的血壓指標定於較嚴謹的上壓標準120mmHg, 下壓標準為80mmHg或以下,但如有暈眩問題的長者,醫生或會放鬆標準至上壓130至140mmHg,以免血壓太低可惹來危險。事實上,醫生的治療目標和策略會按不同患者的病情而有所改變,如對病情指標、各藥物治療成效及副作用有任何疑問,應向主診醫生查詢。

{{hket:inline-image name="0921SPNAPRPPLPeterWong03.jpg"}}{{/hket:inline-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