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玲
唐德玲

只買保本的理財產品?

發佈時間: 2021/09/24

只買保本的理財產品?

上日提到,醞釀多時的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正式開通,估計10月之後,港人就可以名正言順地買到內地的理財產品。不過,姊妹們,此時此刻,提起內地的理財產品,大家的心會否先涼了一截呢?

何出此言?無他,因為過去兩星期,中國恒大(03333)的債務危機愈演愈烈,其中就包括恒大未能兌付(擔保)一些到期的理財產品。當然,就港人來說,現階段除非妳已經開通了內地的銀行帳戶,又或者是微信支付或支付寶的常客,否則,應該不會有太多機會買入內地的理財產品。

但大灣區的跨境理財通開通之後,相信港人會有更多機會接觸到內地的理財產品。我的姊妹Tina就對這類理財產品有點興趣,因為在低息年代,一些「高息」產品始終是有市場的。

問題是,這些產品的風險到底有幾高?我向Tina講述了內地理財產品背後的結構後,她突然問了我一個問題。

企業債質素參差

「聽妳這樣說,這些理財產品少不免都有些『債務』在內,令我想起當年雷曼兄弟發行的『迷你債券』呢!兩者是否一樣?」

「妳的問題很好。我估計,現時內地銀行賣的非保本人民幣理財產品,本質上可能跟當年雷曼兄弟發行的『迷你債券』差不多,因為當中的債務可能包括一些質素參差的貸款,主要應該是一些企業債券。」

「啊,這樣豈不是很高風險?」

「回應妳的問題前,我想就雷曼兄弟的『迷你債券』說句『公道話』。其實,雷曼兄弟把一些債務工具重新包裝,並且拆細出售是行之已久的做法。問題只是,她沒有清楚說明這些債券本身的風險,甚至有意無意間包裝成風險很低的『債券』。其實,技術上,這些已經是結構性的金融產品,不應該無限制地賣給零售客戶。但無奈的是,雷曼事件最終演變成『災難』,又不是背後的債券出問題,而是作為擔保方的發行人,即雷曼兄弟倒閉而已!從雷曼事件汲取到的教訓是,買這類產品牽涉兩個主要風險,一是信貸風險,即是實際的貸款方會否『賴帳』,第二就是發行人的風險。」

「咦,今次內地的恒大財富產品好像就是作為發行人的恒大未能擔保或兌付這些到期的理財產品呢!」

「嗯,我看報道是這樣的,但問題重點是,他們出售這類理財產品時,有沒有清楚標示相關風險。我可以告訴妳,我曾經看過一些內地銀行銷售非保本理財產品的單張,當中就有以下的風險提示︰『本理財計劃是高風險投資產品,你的本金可能會因市場變動而蒙受重大損失,你應充分認識投資風險,謹慎投資。』如果有這種警告字眼,我認為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他們這樣寫,我一定不會買呢!」

「哈哈,明白,但現在很多招股書也會有類似的風險警示。理論上,妳也不應認購這些股票。」

「呀!是嗎?我很少看招股書呢!」

應查看產品細節

「噢!言歸正傳,公平一點來說,即使是非保本的理財產品,也不是不能買。正如妳會買不保本的股票一樣,只不過,買之前必需要問,或自己查看,到底這些『貸款』是誰借的?他們的信用評級如何?負責包裝和出售這些『貸款』(變成理財產品)的又是誰?是否就是你開戶的銀行等等。」

「唉,這麼複雜,我還是不買了!」

「沒問題,這是個人決定,但退一步說,如果是保本的理財產品,利息雖然低一些,但至少可以安心一點,拿部分資金買一些也是無妨的!」

「對,除非是保本的!」

tong_lydia223@yahoo.com.au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撰文: 唐德玲 作者從事理財策劃工作逾十年,並擁有認可財務策劃師資格。
欄名: 女人筆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