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兆寧
馮兆寧

指尖玩具新寵 Pop It背後你可懂?

發佈時間: 2021/10/04

指尖玩具新寵 Pop It背後你可懂?

近期,一款小玩意Pop It成為最新兒童「潮物」,由外國傳到香港,不少學童都在玩。它是彩色矽膠板,有不同造型及尺寸,恐龍狀、獨角獸、菠蘿款式……林林總總。它的表面布滿一顆顆凸點,像昔日的啪啪紙或泡泡紙(Bubble Wrap),按壓bubble泡會發出「Pop」聲,不同的是啪啪紙的bubble會被捏爆,但Pop It以矽膠造有彈性不會爆,按完一邊後可反轉再按,不斷重複。

遊戲玩法是兩人對壘,玩家輪流按下凸點,每人1次按1個,或最多按3個,必須是相連,只能按下同1排不能隔行,不過規矩可以變,只要兩個人事先夾定就可,總之按最後1粒泡的為之輸家。想要贏,就要在遊戲過程中運用單雙數心算、統籌計劃等。玩具商稱這玩意,一邊玩一邊聽見「啪啪」響,可紓緩壓力,亦能夠訓練孩子數學、邏輯思維等,老人或可預防腦部退化云云。

Pop It受歡迎的背後,和一對以色列夫婦,以及一隻猴子有關。這個小玩意,來自以色列遊戲設計師西奧(Theo)和奧拉(Ora)夫婦,據說兩人合共發明了190多款遊戲。西奧上世紀20年代出生於阿姆斯特丹,二戰後到以色列定居,遇到藝術教師奧拉,兩人結婚並開辦設計公司,賺了足夠錢後,專注於設計遊戲。

70年代,奧拉忽發靈感,想出了Pop It遊戲概念,但當時沒有合適材料無法付諸實現。多年後,他們的兒子們接掌生意,兄弟倆重拾父母70年代以來一直被擱置的想法,和遊戲公司合作,用矽膠生產該遊戲,命名為Last One Lost。在2014年推出市場,但只賣到幾千套,2019年重新包裝改名Pop It再推出,由美國大零售商負責銷售,成績好一些,但也並非熱賣,直到有人在社交媒體TikTok和YouTube,放上玩Pop It的影片。

其中一段影片改變一切,見到一隻捲尾猴(Capuchin monkey)很專注的玩,先按矽膠板一邊的凸點,按完後反過另一邊繼續按。這隻8歲猴女芳名蓋特林(Gaitlyn Rae),來自北卡羅來納州,是有名的網紅,據說在社交媒體有800萬粉絲,甚具影響力。

她的主人說,蓋特林的粉絲在她生日送上Pop It作為禮物,一個接一個,愈送愈多,她拿來「Pop、Pop、Pop」,視頻在去年10月放上網後(請【按此】瀏覽更多相關資訊),熱潮誕生了,Pop It在TikTok上相當受關注,不到一年間,標籤#PopIt的瀏覽量逾近100億次。

據《紐約時報》報道,新冠疫情可以說助長了銷情,學童在家上網學習,閒時可拿來玩,有助紓緩壓力,對成年人也有情緒宣洩作用。類似的感官玩具,上世紀70年代就有了,當人感覺有情緒,例如害怕或擔心,那麽玩一些看起來、感覺或聽起來不同的東西,有助把情緒轉移,讓人紓緩,重新集中注意力。

近年有所謂Fidget Toys大行其道,可譯做「指尖玩具」或「紓壓玩具」,就是讓玩家用手來回撥弄的玩具。先有紓壓方塊(Fidget Cube)突圍而出,2017年再有風靡多地的指尖陀螺(Fidget Spinner),玩具商聲稱玩家可透過來回撥弄玩具,不斷重複同一動作,可紓緩煩躁、焦慮、壓力,重拾專注力,甚至對患「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Attention Deficit /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等的兒童有幫助云云,不過就沒有科學定論完全證實,指尖玩具能否有助人們回復良好狀態,成效因人而異。

反覆撥弄 紓壓提升專注力

曾經有美國的大學研究團隊指出,人類對於反覆撥弄物件的慾望一直存在,在未有Fidget Toys之前,不斷旋轉手中的筆,又或者玩弄萬字夾,道理都一樣,無意識卻令人安定下來,細微的重複活動有助提升專注力,但過分需要技巧的就未必一定有益,反而可能太刺激。

世事奇怪,有時物極必反,有時刻意去做偏不成功,不去爭取卻來了東風,就像Pop It。奧拉和丈夫西奧40多年前想出這個玩意,直到丈夫離世都成就不了,如今多得一頭捲尾猴,自己的發明在這麽多年後在世界熱了起來。90多歲的奧拉幾個月前去世,她對Pop It有今天感到高興。其實她當年想到Pop It,靈感來自死於乳癌的姐姐,奧拉夢見遍地乳房,醒來就想到像是把乳頭按下,反過另一面又可按回的概念。今天,踏入10月,又是每年一度「國際乳癌關注月」,大家玩這種遊戲時,順便也可提醒身邊女士防範乳癌呢。香港人對奧拉夫婦陌生,在兒童益智玩具界他們可是名人,為一代又一代兒童作出貢獻,除了帶來各種joy,還啟發了很多人的腦袋。

撰文: 馮兆寧 資深媒體人
欄名: 放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