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白海豚大嶼山10年減半 生物多樣性港僅6項部分達標

發佈時間: 2021/10/05

香港觀鳥會昨日發表10年回顧報告,評估本港自然保育表現,發現如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20個生物多樣性目標為評估標準,香港只在6個項目「部分達標」。

該會批評政府沒把生物多樣性保育主流化、對違規開發生態資源規管不足等,最終令大嶼山一帶中華白海豚在過去10年間大減一半,呼籲港府及早制定更全面的保育政策。

港府於2016年底發表首份《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但觀鳥會總結2011年起會方收集的數據和觀察結果,並按去年《公約》發表《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內達成「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的準則,審視本港保育情況,結果顯示本港只在「改革獎勵措施」、「保護區」、「生態系統的修復和復原力」、「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傳統知識」和「分享資訊和知識」6個項目部分達標。

觀鳥會副總監胡明川認為,佔全港總土地面積達4成的郊野公園和特別地區成為達標的基礎,因它們保護了不少林地、水塘和集水區等生態環境,政府亦有藉持續監測目標物種、提供補貼等措施推動保育。但她質疑港府的《行動計劃》欠具體目標和指標,且未能將生物多樣性保育「主流化」、保護具高生態價值的地方和防止違例活動。

環境破壞後 難完全復修

她舉例,過去10年間,被列為「易危」品種的中華白海豚在大嶼山水域種群的數量減少近半,本港農地減少亦使牛背鷺的繁殖種群減少三分之二;此外因法例漏洞等原因,政府未能就塘福、貝澳等地的濕地遭人為破壞進行執法。她強調環境經破壞後難以完全復修,冀政府推動土地發展時亦重視生物多樣性。

此外,港府的《行動計劃》有效期將於年底屆滿,胡明川呼籲港府應該就下階段的保育計劃,制定具體政策。漁護署表示正檢視落實《行動計劃》的情況,並將審視推行保育工作的最佳模式。

記者:歐文瀚

美術: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