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女性下體出血?或與子宮內膜癌有關

發佈時間: 2021/10/07

根據醫管局最新2019年統計,子宮體癌是本港第四常見的女性癌症,比子宮頸癌更多,此症的其中一個明顯病徵是下體出血,但不少女性,特別是更年期前後女性,有可能會以為是經期紊亂而忽視病徵。醫生指這種癌症轉移後的預後較差,目前有標靶免疫治療組合,臨床研究顯示可幫助患者延長存活期。

最新2019年子宮體癌新症數字逾1100宗,子宮體癌中有九成個案屬於子宮內膜癌,癌細胞生長於子宮內層細胞。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婦產科學系講座教授顏婉嫦醫生說,全球的數字亦顯示子宮內膜癌的病發率和死亡率正在上升,女性們應提高對此症的關注。而且近年香港女性選擇不生育或遲生育,會增加上患上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轉移性子宮內膜癌預後欠佳
顏教授說:「子宮內膜癌主要的病徵包括經血變多、停經後出血、月經週期不規律等,亦會有帶血絲和異味的分泌物。子宮內膜癌也有可能因為腫瘤壓迫造成疼痛,如下腹痛、解尿痛或性交疼痛等。」

新型治療組合 標靶免疫治療助延存活期
臨床腫瘤科專科張天怡醫生說,有約七至八成子宮內膜癌個案並不屬於高微衛星不穩定性(MSI-H)或錯配修復基因缺陷(dMMR),可使用新型治療—標靶藥「樂伐替尼」和免疫治療「匹博利組單抗」。研究將此療法與化療相比,使用標靶結合免疫治療的患者無惡化存活期和整體存活期分別為6.6個月和17.4個月;相反使用化療只有分別3.8個月和12個月。

有患者手術後復發 使用新型治療組合後穩定
張女士(化名)確診子宮內膜癌屬於第一期,2016年切除兩邊卵巢和輸卵管後,情況暫有好轉,但及後多次發現癌細胞再次活躍,多番治療下仍於2021年1月證實復發。

醫生為她進行檢測後,發現張女士適用匹博利組單抗合併樂伐替尼,經過四個用藥週期後,電腦掃描顯示良好的部分反應,包括她的左外腹腔淋巴結有所改善、腹膜轉移和陰道頂部復發情況消退。

{{hket:inline-image name="E.jpg"}}{{/hket:inline-image}}

▲(左起)臨床腫瘤科專科張天怡醫生、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婦產科學系講座教授顏婉嫦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