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認知障礙 │ 「醫社合作」支援認知障礙患者 定期認知訓練 防病情大倒退

發佈時間: 2021/10/08

人口老化令公院服務壓力加重,分流病人至社區伙伴跟進病情的「醫社合作」模式,更顯重要。隸屬港島東聯網下的智友醫社同行計劃,每年轉介逾300名輕至中度認知障礙症患者至長者地區中心等伙伴,有八旬患者疫下變得抑鬱,透過定期認知訓練而重拾自信,且避免病情加劇。港島東聯網服務總監(基層及社區醫療)康佩玲指,計劃同時減輕照顧者壓力,令病人和家屬「可行得更遠」。 

認知障礙症 常見症狀 ↓ 點 擊 圖 片 放 大 睇 ↓

  • {{hket:inline-image name="photo.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0211008OG2-G001.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0211008OG2-G002.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0211008OG2-G003.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0211008OG2-G004.jpg"}}{{/hket:inline-image}}

港島東聯網自1993年起推展「醫社合作」,至今有7個平台、11個專科小組、逾110個醫社合作計劃,透過社會服務機構、病人互助組織等,支援出院的慢性病、認知障礙症等患者。康佩玲醫生指,聯網服務的灣仔和東區人口逾18%是65歲以上長者,與30年前相比「病人老咗好多」,惟床位壓力無法讓他們長期住院。

八旬翁定期訓練 學沙畫重拾自信

「醫社合作」模式是將照顧重擔分流。康醫生指現時轉介病人後,社區伙伴可直接聯絡負責醫生回報病人情況:「如社工見病人血壓太低,可問醫生是否需調整藥量,不用直接去急症室,亦可減再入院機會。」

83歲患者輝仔退休後在家中掌廚,2017年與妻子到澳洲探望女兒,在當地住了3個月,豈料返港後認知能力大倒退,既忘卻獨門煲湯秘方、廚具擺放位置,更連紅、綠豆也分不清。輾轉求醫後病情受控,但疫下社交活動減少,令他變抑鬱,他原本每日「耍太極」亦無心再練,「日日無心機只係瞓覺,身體都差了。」

去年5月輝仔確診輕度認知障礙症,獲轉介至智友醫社同行計劃,11月起進行認知訓練,至今年7月「畢業」。律敦治及鄧肇堅醫院內科及老人科資深護師陳德勝指,輝仔過去在船塢負責畫圖則,繪畫能力強,故訓練時讓他畫沙畫,令他強化現有能力,重獲自信;完成訓練後,輝仔持續參加中心活動,病情未見倒退。

{{hket:inline-image name="IMG_0014622.jpg"}}{{/hket:inline-image}}

盼日後可增加資源 減家屬負擔

其妻鄧太稱,輝仔個性較內向,患病初期感到他不願接受,照顧時有爭執,「現已學懂不要和他理論」;她更成為義工,冀向同路人分享經驗。康醫生補充,現時智友醫社同行計劃每年轉介約300名輕至中度患者,惟重症患者對家人依賴更深,冀日後能增撥資源支援:「讓家屬放下1、2小時,可抖抖氣,一家人才可在治療路上行得更遠。」

{{hket:inline-image name="sksinn20210928105.jpg"}}{{/hket:inline-image}}

 

Health Plus│護肺防流感 甘筍湯又甜又健康,詳情即睇:【下一頁

同場加映
Sick問識答|中醫講解有邊幾類食物經前忌食

{{hket:ul-video id="4328"}}{{/hket:ul-video}}

撰文:脫芷晴

責任編輯:林子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