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左心耳封堵術降低缺血性中風風險

發佈時間: 2021/10/11

心房顫動(房顫)是港人其中一種常見的心律不整問題,亦是誘發「缺血性中風」的主要風險因素。醫生一般會為房顫患者處方俗稱「薄血藥」的抗凝血藥預防中風,但臨床上有一定數量的病人,可能因為各種原因,未必適合服用薄血藥(例如有嚴重出血的病人);隨著醫學技術進步,現時這類不宜服用「薄血藥」的房顫患者,可以透過「左心耳封堵術」,達到與使用薄血藥相若的預防中風效果。

心臟科專科醫生陸毅康指,心房顫動是一種心律不整疾病,直接增加缺血性中風風險:「當心臟不規則跳動,意味著心房無法有效收縮,血液流動速度減慢,容易在心房內凝固成血塊。這些血塊一旦隨著血液流動,有機會阻塞腦血管並引發缺血性中風,令腦細胞受損甚至死亡。」

有研究發現,房顫患者的中風風險,較健康人士高五成。為甚麼血塊會積聚並凝固呢?他解釋︰「大部份的心內血塊是在『左心耳』這個形狀猶如口袋的部位形成,當血液流進左心耳,便有機會積聚在內並且較難往外流動,變相血液有停頓於該處及凝固的風險。」

封堵左心耳 防止血塊積聚
年紀愈大,患上心房顫動的風險就愈高。但陸醫生亦指出,長者的感覺未必太敏銳,即使出現心翳或氣喘等病徵,也未必太著緊,最終導致病情受耽誤。臨床上,便有不少患者是在中風後方知道「元兇」是心房顫動。

若確診房顫,醫生會為患者訂立房顫的治療方案。但在治療本身病情以外,醫生亦會為患者處方其他藥物例如薄血藥,以預防血塊堵塞腦血管造成中風的風險。薄血藥並非適用於所有個案,例如曾有腦部出血病史、或本身有較高出血風險人士,服用薄血藥就並非是最理想的方案。隨著醫學技術發展,現時這類病人可選擇以「左心耳封堵術」,代替薄血藥的防中風效果。

微創心導管手術 安全性高
陸醫生指出,這種名為「左心耳封堵術」的微創心導管手術,是利用導管經大腿靜脈以穿刺形式,經血管到達左心耳,再將由記憶金屬製造的封堵器放於左心耳內,將左心耳直接封閉,這樣血液就無法再次流入這個「口袋」。

{{hket:inline-image name="LAAO.jpg"}}{{/hket:inline-image}}

▲利用心導管手術將左心耳封堵器植入左心耳。

有病人可能會問,這種心導管手術的效果是否可靠?手術又會否有安全風險呢?陸醫生說,多項研究及文獻均肯定了「左心耳封堵術」對減低缺血性中風風險的成效,其成效相等於病人每日服用薄血藥一樣;近年「左心耳封堵術」的手術儀器經過改良,進一步提升了穩定性及安全性,部份病人更能以局部麻醉方式取代全身麻醉,減省病人對麻醉的憂慮。陸醫生補充,現時薄血藥仍是房顫病人預防中風的主要方案,但隨著「左心耳封堵術」的發展愈趨成熟,臨床應用愈為廣泛,期望手術能幫助到更多有需要的房顫患者,遠離中風風險。

個案分享:房顫老太太
年屆七十歲張太太(化名)是房顫病人,一直依靠薄血藥預防中風,但近年她持續出現流鼻血及大便帶血情況,醫生檢查腸道及鼻腔,並無發現病變或其他異常,懷疑其出血情況,與正服用的薄血藥有關。

主診醫生建議她先行停藥,並安排她接受「左心耳封堵術」。術後張太太毋需再每天服用薄血藥,心理壓力大減之餘,之前的流鼻血與大便出血情況亦已停止,生活質素大大提升。

*陸毅康醫生提醒:「心房顫動病人有不同方案預防缺血性中風,各有不同的成效、副作用及風險,病人應向主診醫生商討,再按個人身體狀況、病情,選擇合適的方案。」

{{hket:inline-image name="okWhatsApp.JPG"}}{{/hket:inline-image}}

▲心臟科專科醫生陸毅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