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少權
潘少權

梵蒂岡最迷人風景綫

發佈時間: 2021/10/29

梵蒂岡最迷人風景綫

明天是20國集團峰會,於羅馬舉行。意大利雖然變成了二流國家,但承繼了羅馬帝國的歷史傳統和文化建築,是西方文明發源地之一,始終有一定分量。

羅馬景點承載了歷史的分量,其中梵蒂岡城是羅馬教廷所在,是一個獨立國家。她是全世界領土面積最小的國家,只得0.44平方公里,人口也最少,只得約800人。在羅馬西北一個高地上,原是中世紀教宗國的中心,1870年教宗國領土併入意大利後,教宗退居梵蒂岡。1929年和意大利簽訂成為獨立國家。

梵蒂岡最吸引的景點是聖彼得大教堂和西斯汀小教堂Sistine Chapel,一大一小很有趣。大的欣賞其宏大雄偉,小的看其精品雅致。

第一次走進西斯汀小教堂時,就給那天花板的壁畫吸引了。但欣賞的壁畫在天花板上,要不住抬頭看也很累,亦不舒服,大廳內甚麼也沒有,於是遊人便挨在四周的牆壁坐下來欣賞,一種既舒服又閒適的欣賞方式和角度,真的令人讚嘆!

只有挨在牆邊或躺在地上,才真正「感受」到米開朗基羅在工程架上,躺着畫穹頂壁畫畫了14年的「難度」。

西斯汀教堂原來位置是一座大禮拜堂(Cappella Maggiore),後來塌了。1473年,教皇西斯篤四世(Sixtus IV)命令修建新禮拜堂。為了紀念他,新禮拜堂稱為西斯汀小教堂。到1508年,時任教宗命米開朗基羅重畫教堂穹頂。

米開朗基羅喜歡雕刻,不愛畫畫,亦只好勉為其難,唯一令他稱心的是畫甚麼、怎樣畫都由他決定。於是他從舊約《聖經》中創世紀思考了9個場景,畫上穹頂和牆壁畫共300多個人物,場面宏大,氣勢恢宏,其中《創造記》最享負盛名,堪稱米開朗基羅的代表作。

20年後,另一教宗再請米開朗基羅創作祭壇背面的牆壁,於是另一經典巨作《最後審判》誕生。他不情不願的接下指令,卻一心一意作畫,結果造就成功。

(本欄逢周三、五刊登)

撰文: 潘少權 喜旅遊 穿梭南北東西 愛讀書 探索中外古今
欄名: 天地#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