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玲
唐德玲

主動管理與被動管理之爭

發佈時間: 2021/10/29

主動管理與被動管理之爭

上日提到,我的姊妹Iris對於交易所買賣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s,下稱ETFs)頗感興趣,尤其是由女股神Catherine Wood旗下方舟投資(ARK Invest)主理的ETFs。

但她後來才知道,方舟投資的ETFs,原來大部分都不是追蹤指數,而是自己選股的,那其實跟傳統的主動管理基金沒有分別,只不過,她的收費比一般的主動管理基金便宜,而且,透明度比傳統的主動管理基金更高。

但女股神這種做法,就令她想到,其實,幾年前大家都說追蹤指數的基金簡單方便,回報可能比主動管理的基金更好,這又是否屬實呢?這個問題,其實涉及投資學上的一些爭議。

「其實,主動式管理的基金,基金經理有責任跑贏大市指標(每隻主動式管理的基金,都會挑選一個基準指數作為比對),甚至跑贏同一組別的基金,這才顯得基金經理的能力!」

「有道理!那麼被動式管理的基金就不用嗎?」Iris追問。

「是呀!這類基金的管理人,主要責任就是挑選一隻想追蹤的指數,然後想方法去追蹤這隻指數的表現!」

投資者能否跑贏指數掀爭議

「原來如此!但這些基金經理豈不是沒有value-added的功能?到底買指數這種策略背後的理念是甚麼?」Iris忽然想到這個很有意義的問題

「問得好!這個問題其實涉及一個很核心的投資問題,那就是,到底投資者能否賺取高於指數的回報。有一派理論認為不可能,因為投資市場是很有效率的,所有消息都會在短期內在股價中反映,因此,單買一個有代表性的指數已經足夠,這就是買指數基金背後的信念;另一派則認為,投資市場不是想像中那麼有效率,投資者絕對可以透過精明的選股,賺取高於大市指數的表現!」

「嗯,很有趣呀,到底這個爭論誰對誰錯呢?」Iris問。

「這類爭論需要很長時間去驗證,暫仍未有絕對的答案,我認為,這些研究還是留待投資學的學者去做吧!」

「明白,但對於我是否去買指數基金是有影響呀!」

「同意,但妳看女股神那幾隻旗艦ETFs,其實都是自己選股,即是主動管理,就知道她自己也信自己的選股眼光,而不信指數編製公司。而且,我可以補充一點,那就是,指數編製公司的選股標準與基金經理始終有分別。」

「咦,有趣,是甚麼分別?」

指數編製公司忽視股份估值

「指數編製公司只以基本因素挑選成分股,例如市值(尤其是流通市值)、交投和業績表現等,不太理會股份的估值是否過高還是偏低。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最近幾次恒指成分股的新貴,包括阿里健康(00241)、海底撈(06862)、美團(03690)、小米(01810)、安踏(02020)和最近的李寧(02331)等。這些股份在染藍之前,可能已獲主動管理的基金經理看中,不斷收集,令股價大升,估值有可能已經偏高,但這時才獲編製指數的基金經理垂青,把她們納入恒指成分股。結果,主動管理的基金經理可能在這些好消息公布後出貨,令這些新貴染藍後不久就大跌。」

「啊,有道理!」

「又例如一些基本因素已經轉差的股票,例如早年的國泰(00293)、昆侖能源(00135),以至近年的太古A(00019),如果是主動管理的基金經理,可能一早已經拋售,令她們的股價落後,但到後期才被剔出,那就影響了指數的表現。」

「咦,聽妳這樣說,結論已經呼之欲出,我應該買女股神自己選股的ETFs,是嗎?」(待續)

tong_lydia223@yahoo.com.au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撰文: 唐德玲 作者從事理財策劃工作逾十年,並擁有認可財務策劃師資格。
欄名: 女人筆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