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兆寧
馮兆寧

樽短缺酒或加價 酒樽為何綠色稱霸?

發佈時間: 2021/11/10

樽短缺酒或加價 酒樽為何綠色稱霸?

全球貨運緊張供應鏈問題愈趨嚴重,聽說紅酒也出問題,有紅酒但沒有樽。沒有足夠的樽,商家成本自然增加,或者大家不得不面對紅酒可能加價。不只紅酒業,全球都不夠玻璃樽。除了運輸難,據說亦因為新冠疫情令供求出現矛盾。

受疫情影響,去年上半年各類藥用玻璃樽的短缺已出現,隨着疫情有所緩和,消費氣氛改善,市場對各類商品需求增加,玻璃樽的生產量未能即時回到以前水平,追不上需要。

玻璃樽短缺,令我想起以前看過的一張相片,在以色列一家玻璃回收生產商廠房附近,很多很多的廢玻璃樽堆了一座綠色的山出來,蔚為奇觀。上星期我一連數篇文章談到綠色,看到這張滿眼綠色的相片,令我想起一個有趣的問題,不知道大家有無相同的疑問,啤酒樽為何多數是綠色,稱霸市場?雖然現今酒樽造型五花八門,但不可否認綠樽居多,那是為甚麼?

啤酒歷史相當悠久,少者也有幾千年,但把啤酒裝到玻璃樽卻只在大約19世紀中開始,最初人們甚至認為玻璃是綠色的。那時候不單啤酒樽,墨水樽甚至窗戶玻璃也帶點綠色。這是因為最初玻璃工藝不是很精湛的時候,很難清除原料中亞鐵離子一類的雜質離子,所以玻璃看上去綠色。綠,是沒有辦法的事。紅酒選擇用綠樽,啤酒也一樣。後來製作工藝先進了,可以去除這些雜質,但成本太高,不值得為大眾消費品的玻璃費力,而且人們發現綠色酒樽可以延緩啤酒變味,所以19世紀末就專門生產綠色玻璃樽來裝啤酒,傳統一直延續。

到上世紀30年代,人們又發現裝在啡色樽裏的啤酒長時間放,味道沒有變差,因為更能避免陽光照射下啤酒產生臭味,罪魁禍首在於啤酒花中的異阿爾法酸,光照下它會與核黃素發生反應,分解成一種臭的化合物。用啡色或深色樽,可吸收大部分光照,阻止這個化學反應,後來使用啡樽就多起來。

一度換啡樽 二戰令綠樽回歸

然而就像新冠搞亂世界,二戰爆發令既易得又便宜的綠色樽重見光明。因為打仗,玻璃樽都拿了去做汽油彈,在樽中灌入汽油等,再用布條塞緊樽口點燃投擲;另外戰爭期間為存儲大量不能被光照射的藥品,啡色樽罐不敷應用。二戰之後,歐洲有一段時間啡樽供不應求,就像今天玻璃樽因為影響全球的新冠而供不應求,令一些比較有名的啤酒品牌不得不重新使用綠色樽裝啤酒,很多其他啤酒商跟進紛紛使用綠樽。

再加上雪櫃普及和密封技術的進步,用不用啡色樽也無大分別,綠樽也保持到啤酒水準,而且綠樽製作工藝相對簡單,只需保持它本來屬性就成,不像啡樽要先為綠色玻璃脫色,再加入化合物變啡色,因此綠樽回來了。

本文所說的以色列玻璃樽山,並不是垃圾堆填區的無用樽,而是準備回收再造的。我們通常說的玻璃,是一種無機非金屬材料,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矽和其他氧化物,在自然條件下玻璃的降解速度非常慢,一個玻璃樽在地底完全降解可能需要上百萬年。據報道在歐洲很多國家,玻璃回收再利用率達到90%,美國每年處理約1,000萬噸玻璃,但只有大約33%會被回收利用。

至於香港,回收玻璃樽工作推行至今3年,有報道說根據立法會文件顯示,回收量長期不達標並每年下跌,由高峰時期2019年的逾2萬公噸,下跌至2020年的1.4萬公噸,不足目標3成。今年上半年亦只收集到8,800公噸廢玻璃樽,遠低於政府每年收集5萬公噸的目標。政府解釋指疫情影響收集量,酒吧一度被勒令停業,至今仍面對營業限制,令玻璃樽回收量大減。2019年社會事件示威者以玻璃樽製造汽油彈,當局也下令承辦商停收玻璃樽。

據報道引述政府數字,2018年僅收集到不足1萬公噸廢玻璃容器,同年棄置堆填區的玻璃樽卻達7萬多公噸。2019年承辦商收集到2.1萬公噸,棄置堆填區的廢樽依然有7萬多公噸。到去年,廢玻璃樽收集量進一步下跌至1.4萬公噸。對於能夠無限循環使用,並且不會降低純度的玻璃來說,這些數據值得更高一些。

本港其中一家廢玻璃樽回收及處理承辦商提供影片介紹,大家有興趣可【按此】了解,團體可預約參觀屯門回收廠的玻璃樽回收運作。人人說「綠」色是環保潮流,讓不能分解的綠色玻璃樽,活出新生命,不就是一種延續綠的生活好態度?以前技術不好,用綠色樽是沒有辦法的事;今天我們讓地球保持翠綠,可以有辦法,只要大家有heart。

撰文: 馮兆寧 資深媒體人
欄名: 放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