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三棟屋博物館大翻新 聲音導航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

發佈時間: 2021/11/19

近年香港博物館愈見進步,除了有全新的M+,舊有的博物館及藝術館也增加更多不同類型的展覽,吸引力比以往更高。連荃灣的三棟屋博物館亦經過翻新,引入全新主題及展品,值得再次重訪。

位於荃灣的三棟屋,未必人人到訪過。這個在港鐵站旁、有二百多年歷史的客家圍屋是法定古迹,於1987年重修成博物館,開放予市民參觀。在2016年6月變成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透過教育和推廣活動,提升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了解。

非遺辦事處於2020年底展開大型展覽更新工程,除了重新規劃中心的展示空間外,亦展開一個全新展覽系列《循聲覓道-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邀請本地建築師及藝術家蕭國健(Stanley)擔任客席策展人,以及本地約30位非遺傳承人參與製作。

生動介紹 觀眾更易理解

在香港超過480項的非遺之中,展覽精選了約40個項目作深入介紹,Stanley稱要篩選也相當困難︰「其實有很多有趣的項目都很想放進去,例如廣東話,不過實在很難去表達。這40個項目主要分成3個部分,包括《香港節慶與民間工藝》、《日常.非常》及《三棟屋與傳統鄉村文化》,放在17間橫屋及房舍之中,讓觀眾可以自行發掘。」

有別於以往沉悶的展示,只將完成品放在展櫃之中,今次展示方式有新突破。大部分項目也請來專業師傅去解說,除了拍攝成短片說明,更將工序及製作步驟逐層解構,令整件事更加立體及完整,觀眾亦更容易去理解。

展覽廳介紹了香港節慶與民間工藝多項非遺,如木雕神像、舞麒麟、太平清醮等,最矚目是請來做獅頭紮作的許嘉雄師傅,將5款最常見的獅頭,由最初的工序開始到完成品,足足25個獅子頭放在眼前,猶如一幅打卡牆,極為震撼。

加入聲效 猶如置身現場

展廳中亦加入了很多聲效元素,以「嗓」、「器」、「軀」、「景」4類聲音串運,正在觀看的同時,耳邊就會傳來叮叮噹噹或是人聲,可能是師傅們工作時工具碰撞敲打的聲響,或是節慶時的喧鬧聲,如走進他們的工作室及置身現場一樣,充滿臨場感。

而在《日常.非常》,各項非遺項目遍布各間橫屋,可以逐間去探索,甚有尋寶feel。當中必看由元朗李炎記花店主理的花牌紮作,訪問當日更有負責人李翠蘭及黎俊霖師傅講解。蘭姐說:「花牌這個傳統技藝,以前大時大節在新界區見得多,今日已買少見少。這個花牌是度身訂造,跟傳統做法有點不同,我們多以整幅去做,今次為了遷就場地,拆解成多個部分,花了足足一星期才做好。」

平時花牌都掛得高高的,今次放在地上,觀眾可以走進花牌中打卡,更能近距離細賞蘭姐與黎師傅的手藝。文字都由蘭姐親自手寫,龍柱上的邊位做得極細緻,中間的孔雀頂手亦是逐塊逐塊繪畫紮成,工藝極為細膩。展館後方亦介紹了花牌製作過程,如寫大字、摺花、製作配件、上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