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兆寧
馮兆寧

自古已是不平凡 大家認識多少藍?

發佈時間: 2021/11/23

自古已是不平凡 大家認識多少藍?

有人說藍色是天空與大海的顏色,晴朗明亮令人開心,又有人覺得藍色代表憂鬱,也許顏色這東西人人感覺不盡相同。昨天提到海軍藍是用植物木藍提煉出來,相近的靛藍色一般用木藍、蓼藍、菘藍、馬藍等葉製成,這些植物在世界各地生長,用於紡織品染藍便很便宜。19世紀末,人工靛藍成功合成後,更平更方便,天然靛藍逐漸被取代。人工靛藍大家肯定都用過,牛仔褲就是。

科學家近年發現,大腸桿菌可以通過生物工程,產生與植物所製靛藍一樣的化學反應,這種被稱為生物靛藍的方法,在環保牛仔布生產中發揮重要作用。

用於紡織品中的藍色相對便宜,可說是繪畫藍顏料的窮親戚,繪畫藍價格則不可同日而語。在藝術歷史之中,藍色顏料來源十分稀少,所以價格昂貴。意大利大師米高安哲奴有一幅叫《埋葬》(The Entombment)的畫作,沒有完成,一直有流傳說是因為他無錢買更多藍色顏料。

古時藍色顏料罕見 貴重過黃金

藍色比起其他顏色,是一個相對現代的發明。你不會在史前洞穴壁畫中找到藍色或青色,古希臘語言沒有我們今天的藍色相關詞語。最早的藍色,是由埃及人發明的埃及藍(Egyptian blue),來自銅矽鈣石(calcium copper silicate, cuprorivaite),誕生於公元前2,200年左右,被認為是有史以來第一個合成的色彩顏料。它是由石、沙和含銅礦物如藍銅礦、孔雀石等,混合加熱成藍色玻璃狀但不透明物質,再經磨碎加工造成顏料,用以繪製陶器、雕像,在地中海世界相當流行,到新色彩出現後才被取代。

之後比較有名的藍叫群青(ultramarinus),用青金石這種半寶石磨製而成,青金石當時主要產自阿富汗地區。目前發現最早的群青顏料,是在6世紀左右阿富汗巴米揚地區的佛教藝術品當中,中國古代莫高窟等石窟壁畫也曾使用過。約14世紀,群青被意大利商人從阿富汗帶到歐洲,也因此而得名ultramarinus,字面意思是超越海洋,即遙遠的海外來的。這種藍色備受當時藝術家追捧,物以罕為貴,價值甚至比黃金還貴重。

藍色貴重,當時群青就常被用來繪製聖母瑪利亞的長袍,象徵聖潔,令顏色本身亦開始具備真理、美德化身的含義。19世紀,化學家找到人工合成群青的方法,由泥土、硫酸鈉等燒製而成,顏色比天然群青更鮮艷。

昨天提到的法國國旗本色鈷藍(cobalt blue),也是一種比較常見顏料,早在8世紀就被用於瓷器上色。大家知曉的中國青花瓷,也是用鈷料在胎體上作畫再上釉燒製,當然那時的鈷料還不是純粹鈷藍。

19世紀初,法國化學家發現了更穩定的鈷藍,主要成分是鋁酸鈷,開始商業化生產,不少藝術家創作時用鈷藍,作為昂貴的天然群青藍替代品,不過合成群青後來面世,價格比合成鈷藍更便宜。梵高的著名作品《星夜》(The Starry Night),顏色較深的藍色天空,用的就是合成群青,顏色淺一點的藍色旋渦,則使用了鈷藍。

大家能想到嗎?繼上次人類合成藍色顏料,即1802年鈷藍問世後,至今200多年,才出現新的藍色。2009年,美國俄勒岡大學研究人員做實驗,把氧化銦、氧化錳和氧化釔一起加熱到逾攝氏1,000度,得到了從未見過的藍色化合物。它含釔(yttrium)、銦(indium)、錳(manganese)三種元素,因此被命名釔銦錳藍(YInMn blue)。發現到應用的路也不短,不少商家搶着說出這隻顏色的產品,一直到去年,美國環保部門才正式批准釔銦錳藍用於商業用途,包括美術顏料,據說初時幾十毫升賣近200美元,藍寶石貴,藍色原來也不是人人可負擔。

藍色不單用於藝術創作,對工程師都有用。19世紀,有人發現一隻名叫普魯士藍(Prussian blue),着色效果遠強於以往天然染料靛藍,此色對光有獨特敏感性,作為工程圖紙製圖作副本很理想,工程原圖經過描圖、曬圖等生成複製品,類似照相用的相紙,不會掉色、不易玷污、易於保存。這一發現對工程師、建築師等來說是福音,他們可隨時將設計複製副本,因為圖紙是藍色的,這些副本叫「藍圖」(blueprint)。

人生是否應該有藍圖?我覺得不必。世界太大不可測,大自然亦是。研究顏色愈深入,眼界愈開闊。古時畫家的調色板只有「大地色」如紅色、棕色之類,藍色亦很少出現在自然界,很少有藍色動物、水果蔬菜,但我們有創造力,今天讀都難讀的釔銦錳藍也有了。其實,不少顏色都是偶然下被發現,無心插柳的,令科學家大為欣喜。這種無心喜悅,也許才是我們的小確幸。牛仔褲染料隨時間被侵蝕出現褪色,不就是一種獨特?心態從容,自然有更多喜悅。那管甚麼藍,我自得歡顏!

撰文: 馮兆寧 資深媒體人
欄名: 放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