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基因檢測識破罕見基因突變 標靶藥物應對 肺癌治療趨個人化

發佈時間: 2021/11/26

不幸患上了癌症,即使患者有多堅強,對病情或治療總會帶著憂慮不安。猶幸的是,醫學進步讓癌症治療不再單一化,更多療效顯著的藥物選項,陪伴患者共度難關。以香港最常見的肺癌為例,部份個案是由罕見的基因突變所致,只要因應患者病情及個人狀況,透過多種基因檢測方法把這些罕見基因一一識破,繼而使用相對應的標靶藥物作出針對性治療,令治療更趨個人化,為這群罕見基因突變型肺癌患者帶來新希望。

62歲的張小姐(化名)從來煙酒不沾,奈何去年7月聽覺轉差,接受過正電子掃描後發現腦部及腦膜遍佈癌細胞,深入檢查下才知道右邊肺部有著4厘米大的腫瘤,也轉移到淋巴及肺膜位置。當時,主診醫生考慮過各種風險因素後,抽取了她的腫瘤樣本以進行多種基因測試,惟檢測需時3星期,為了爭取治療時間,決定同步展開化療及免疫治療,可惜療效一般,腫瘤控制情況未如理想。

罕見基因突變 致肺癌病發
眼見前路絕望,基因測試卻帶來了一絲曙光,檢測報告發現張女士帶有METex14 Skipping(MET)罕見基因突變。MET基因原為負責製造一種向細胞傳遞生長、生存等信息的蛋白,當出現突變時或製造出異常蛋白,會導致癌細胞不斷生長及擴散。有見及此,主診醫生遂調整治療方案,處方對應這種罕見基因的標靶藥物,用藥大約半年後,張女士的腦部及骨骼擴散情況有所改善,病情漸趨穩定,並能如昔日般如常到教堂崇拜,維持原有的生活質素。

無可否認,當被告知罹患肺癌,部份患者或打定輸數,甚至對治療引起的副作用抱有負面印象。內科腫瘤科專科蕭麗珊醫生直言,肺癌治療技術近年大有進步,並能達至個人化治療,因應患者身體質素及相關發病機制,制訂最適切治療方案。她指出,香港約85%肺癌為非小細胞肺癌,其中5成是由基因突變所致,故此當患者確診時會先抽取組織化驗,從而準確分類,假如證實為非小細胞肺癌,便會再安排接受基因測試,務求揪出致癌元凶。

一線標靶藥物 針對性治療
以張小姐的個案為例,假如患者有著「沒有吸煙習慣、生有腺狀肺癌、女士、中國人」等風險因素,一旦確認肺癌,較大機會是基因突變所致,故此果斷地進行基因檢測,有助盡早識別病情。

蕭醫生說︰「這種多種基因檢查方法涵蓋了已有標靶藥物的肺癌基因突變,例如EGFR、ALK、ROS1及MET等。一旦識破了致癌機制,便能對症下藥,展開針對性治療。」更甚的是,對於晚期肺癌病人來說,當常用治療無效或出現抗藥性時,進行基因檢測也有助找出其他用藥的可能性,為治療提供新方向。
所謂針對性治療,就是利用對應基因突變的標靶藥物為治療,以MET基因突變為例,現時已有療效理想的標靶藥物應對,研究證實患者以一線用藥後的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超過1年,接近7成患者展開療程後2個月已開始有藥效。蕭醫生補充︰「標靶藥物的副作用相對化療較少,成效亦較顯著,最重要是患者必須明白即使患病,如今醫學技術進步,他們能有不同治療選項,千萬不要氣餒。」

蕭醫生提醒患者,肺癌的治療有不同方法,各有成效、副作用及風險,建議患者多與醫生討論,再按個人身體狀況、病徵及承擔能力等,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hket:inline-image name="okDrDianaSiu.jpg"}}{{/hket:inline-image}}

▲內科腫瘤科專科蕭麗珊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