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兆寧
馮兆寧

愛因斯坦與老子 相對概念同含義

發佈時間: 2021/11/30

愛因斯坦與老子 相對概念同含義

「廣義相對論」,被譽為人腦能完成的最複雜著作,而描述「狹義相對論」的E=mc,是世上最著名的公式。想出這些東西的愛因斯坦,並不是只懂埋頭埋腦思考公式的人,和他的物理理論一樣,他是複雜的、多樣性的。

我日前談到,他對科學專一,感情卻不專一;他以「自身優越」姿態看包括中國人在內的亞洲人,覺得他們愚鈍、次等、可憐,但同時又挺身維護社會公義、美國黑人人權等,為此所做的努力,從側面顯示他本質並非種族主義者。

愛因斯坦對待科學嚴肅仔細,做人卻有點「玩世」。除了以「相對論」歷史留名,他那張對着全世界伸出舌頭的經典照片,同樣流傳後世。1951年3月14日,愛因斯坦在普林斯頓大學出席自己72歲生日party。不知是否太累還是甚麼,沒有mood,叫門外守候的記者不要再拍照,記者沒理會後,他突然很快伸脷隨即收回,被一個眼明手快的記者拍下了,流傳後世。

收藏了大量愛因斯坦藏品的希伯來大學,前校長兼愛因斯坦檔案館顧問古特弗洛因德(Hanoch Gutfreund)曾表示,愛因斯坦不僅是偉大科學家,也是一位思考者。對於民族主義、戰爭與和平、上帝與宗教、猶太人狀況等都有獨到見解,他也擅長哲學,常思考科學目的究竟是甚麽。他有閱讀哲學書籍,物理學理論受到一些哲學家影響啟發。《人民日報》曾報道,美籍華裔數學家陳省身1943年在美國認識愛因斯坦,到他家作客,見到愛因斯坦書架上書不多,卻有一本老子《道德經》德文譯本。《道德經》作為中國哲學史上具完整體系的著作,對中華民族性格的鑄成可謂起着重要作用。雖然通篇只有5千多字,但涵蓋哲學、倫理、政治、軍事等諸多範疇,博大精深、包羅萬象。

得益於西方對中國文化的熱衷和漢學發展,大量繙譯作品湧現,《道德經》早已在西方傳播。老子被指是西方人最感興趣的中國哲學家之一,從16世紀起就把《道德經》譯成拉丁文、法文、英文、德文等。《道德經》一個德文譯本,出自存在主義哲學創始人海德格爾之手,他對老子思想推崇備至。

據說德國人比較喜歡老子,《道德經》傳入該國至少300年,德文譯本至少80多個。據說世界球壇傳奇、德國「足球皇帝」碧根鮑華(Franz Beckenbauer)也得益於老子教誨,「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是他喜歡的說話,「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是座右銘云云。

在愛因斯坦獲獎後1年,19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者丹麥的玻爾(Niels Bohr),提出的量子力學互補性原理,據說正是從太極陰陽互補作用中得到啟發。玻爾可非泛泛之輩,不時和愛因斯坦爭辯物理。他獲丹麥國王授予勳章,設計了自己的紋章,章中附有太極圖及拉丁文格言「對立即互補」,可見對道家思想的重視。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老子辯證思想,有相似之處。「相對論」認為,一切都是相對,速度、大小、時間等都是相對而言的;老子也有類似哲理,在《道德經》第二章開篇,老子明確提出世間一切都是相對存在的,有美才有醜、有善才有惡,柔和剛相對、福和禍相對等。可以這樣說,如果不是因為東施效顰,估計人們也不會意識到西施有多美。

老子說︰「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意思是有和無是相互生成的,難和易相輔相成,長和短是比較而言,高和下是相互依存的,音和聲相互諧和,前和後乃首尾相接。「有無相生」可以看成物理學概念,「有」是指物質以有形或有序存在,如基本粒子;「無」則指物質以無形或無序存在的方式,如波或能量。老子沒有像愛因斯坦推導出E=mc,物質的質量和能量可以互相轉化,任何有質量的物體,都存在看不見的內能,這種「質能轉換」不就像「有無相生」?東方哲學大家和西方的物理巨人,在思想上如此相近。其實東西文化,有着很多不謀而合或者交雜,日後再作介紹。

特立獨行 拒任以色列總統

有人形容,愛因斯坦是耶穌之後最偉大的猶太人,他一生都在與形形式式的狹隘思想、故步自封觀念鬥爭,不單是頂級科學家,同時是一個逆向思考、特立獨行的人。1952年,愛因斯坦被推薦出任以色列總統,但他卻以一生都在和客觀事物打交道、不擅處理人際關係為由拒絕。

他說過自己是一個真正「獨行者」,秉持從未試圖在任何場合取悅別人的理念。他表示這樣的人,無疑要失去一些無憂無慮,但另一方面才能在很大程度上獨立於他人的意見和習慣,做自己。就像這位科學家伸脷「玩嘢」一刻,只是極快的瞬間,卻被「捕獲」,從此一瞬成永恒,變了timeless tongue。世事無絕對,一切皆相對,無謂往苦去,向着陽光追!

撰文: 馮兆寧 資深媒體人
欄名: 放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