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港產山田錦釀製 本土清酒好評熱賣 魚稻共生 冀賣酒又賣魚

發佈時間: 2021/12/17

本地農產品有無限可能,種日本酒米亦非妙想天開。原職國際品牌顧問的Tom,一次偶然參與本地菜市場轉型研究後,發現本港有水土未受重工業污染的優勢,毅然決定棄文從耕,創立「香港酒造」,於大帽山闢2萬呎農地種植日本酒米「山田錦」,今年更與日本酒廠合作成功釀製出首批清酒「沈清」,9月在本地上市後即賣出1,000枝;明年8月擬推第2代清酒。

Tom坦言,野心不僅在清酒,冀以魚稻共生技術,「賣酒又賣魚」,令本地農場也可市場化經營。

Tom由品牌顧問變身農夫,實由多個偶然促成。「5年前替客戶研究菜市場轉型,細閱資料後發現,本港水土未受重工業污染,純天然已是賣點,只要我找到『明星產品』,配合高產能模式種植,要市場化非不可能,耕田亦不用淪為『賣情懷』。」他指,去年在大帽山開闢2萬呎農地,當時與拍檔Nick本想請內地農夫代耕,惟疫下通關難,兩人惟有一手一腳落田耕作。

投資近8位數研究

選擇種植日本酒米山田錦,亦是基於市場效益,「一來食用米產能太低,二來酒品市場更廣,以『香港農作物』行銷更能觸動消費者」。作為門外漢,兩人花數年叩門與華南農業大學合作,研究魚稻共生種植技術,前後投資近8位數字。

Tom直言其耕作概念反常規,「別人以為我賣酒,其實我是養魚的」。他指每塊農地均以「回」字型概念開闢,外圍挖1.5米深溝注水,每萬呎地便養1.5萬條脆肉鯇,「內地和東南亞都有鴨稻、魚稻,利用鴨或魚糞作為農作物肥料促進生長。相比起種120至130日的酒米,漁穫收成更快,未來勢成農場資金流的主力,酒米反成副產品」。

加奇楠沉香添港味

至於「港生山田錦」,Tom指至今已有3造收成,每造約500斤,且已克服本港天熱、雨水多及濕度重的挑戰,成功令日本原生種子在本土繁殖,變成有香港特色的山田錦。惟他謙稱,影響清酒風味的核心在於酵母,「香港的米未必特別有香港味」,故特意與日本靜岡縣「花の舞」酒廠合作,加入寓意香港之「香」的奇楠沉香釀製。

Tom稱早已規劃與經驗豐富的海外酒廠合作,惟因自己是「初哥」,「開始時無乜人理我哋」,幸得熟悉日本貿易的友人穿針引綫,找到理念貼近的酒廠,9月推出首批清酒「沈清」,「由構思到落手種一直飽受批評,但推出後意外獲清酒界一致好評,3個月賣出1,000支,更有老行尊欲合作」。

擬推全新港種酒品

Tom指,傳統魚菜共生技術,因系統較細,多非活水養殖,且蔬菜吸收魚肥未必夠快,過濾效果不佳而易產生異味,「我們的水體用大帽山井水,有流動,且有獨門專利技術控制水中營養值,令魚稻共生產能更高」。

他說,除自家農產品,未來冀將「Farm in HK」技術輸出,「台灣、內地都可用這技術增加產能,我們亦可增加收入來源」。他透露,下個作品將與清酒截然不同,「會是香港較少見的酒種」。

記者︰脫芷晴

美術︰招潤洪

圖片︰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