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學童抑鬱症徵狀不容忽視 身體不適、無動力或是病徵

發佈時間: 2022/01/17

古人言:「少年不識愁滋味」,然而時至今日,年青人往往因為學業、人際關係而煩惱,甚至出現情緒病。有數據指,本港約1%兒童及青少年患有抑鬱症,近年更時有學童自殘的案件,他們的壓力和情緒健康不容忽視。

學童壓力 四方八面

精神科專科醫生董家懿醫生表示,學業是大部份青少年的煩惱源頭:「特別是剛升中時,課業比以往艱深,原本名列前茅的學生也可能變得成績平庸,令他們倍感壓力。」另外,朋輩欺凌、與父母不睦等因素都可能誘發情緒病。

當學童患上抑鬱症,或會悶悶不樂、失去動力和興趣、思想變得負面,記性和專注力也可能變差。相比成人患者,學童患者也較多感到身體不適,例如肚痛、腹瀉等等。學習上,他們可能逐漸出現遲到、曠課、欠交功課、成績退步等情況。

家長誤解 雪上加霜

惟不少家長未必察覺以上問題與抑鬱症相關,反而責備孩子「懶惰」、「無心向學」,令問題雪上加霜。董醫生提醒,若家長察覺孩子態度轉變,別急著責怪他們,可先找學校社工和老師傾談,探究背後原因和處理方法;若徵狀疑似是抑鬱症,則應儘快求醫。

證實患抑鬱症的學童,一般可透過藥物和心理治療改善病情。「藥物治療可提升患者的動力,讓他們能夠如常生活和學習;認知行為治療則用於矯正患者思維上的謬誤,重整他們的思想模式,去除消極想法。」

藥物治療 改善情緒兼認知能力

提到用藥,家長不免擔心副作用和安全性。董醫生直言,青少年患者的藥物治療限制較多:「相比成人患者,學童患者的藥物劑量較低、加藥時間較慢,若出現副作用,醫生也會作出相應安排,家長無須憂慮。」

「患者和家長也要有心理準備,病情一般在用藥後二至四星期或以上才有改善,千萬別因為服藥後未有馬上見效便停藥。」

傳聞藥物治療會令患者「變蠢」、「遲鈍」,醫生又有何見解?董醫生解釋,認知功能變差是抑鬱症本身的徵狀,並非由藥物導致,如因為這些傳言而抗拒用藥,認知能力反而會愈來愈差。近年也有較新的藥物針對多種機制,包括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等,可加快認知功能恢復,同時治療情緒問題。

探索讀書以外的天空

面對排山倒海的壓力,董醫生建議學童每天抽空做一些自己享受的事情,不要只埋首學業;每週進行兩至三次、每次半小時的帶氧運動,有助紓緩緊張情緒。至於家長方面,可多聆聽子女的心聲,讓孩子明白自己時刻都有父母的支持和陪伴。

備註: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抑鬱症治療有多種不同方案,各有不同成效、副作用及風險,患者應與醫生討論,再按個人情況包括身體狀況、病情、承擔能力等,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精神科專科醫生董家懿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