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資優兒常發脾氣 前校長媽媽︰為子女做好情緒管理

發佈時間: 2022/01/21

處理小朋友情緒是一門學問,香港資優教育學苑學校及學生服務部總監鄧沅叞(Livia)育有一對資優子女,兒子讀幼稚園時出現焦慮症狀不願上課,升讀小學後更被懷疑患ADHD,直至發現兒子屬資優卻不善表達,鼓勵他打開心扉,一家人才回復良好溝通,行為問題得以改善。

Livia大女現年14歲,讀傳統學校中三;細仔11歲,讀國際學校七年級。憶起兒子跌宕的成長經歷,她不禁心酸,指兒子就讀幼稚園K3時,遇到嚴厲的班主任,害怕受責罵及懲罰而抗拒上學,並出現焦慮的情況。她形容兒子當時像「撞邪」一樣。「每晚準備洗澡睡覺,他就變了另一個人,會發脾氣、開始打人,又會狂哭,說自己不要上學、不要洗澡。」

在焦慮症狀初現時,Livia便帶兒子接受輔導,也曾找心理學家及精神科醫生協助處理,可是效果不彰。升讀小學後,兒子出現行為問題,曾舉手作勢打同學,為此Livia到校見主任。「老師只着眼他嚇人的動作,卻不知道他為何這樣做。」過後兒子被標籤為曳學生,老師上課時將他的桌子搬到教師桌旁邊,面對全班同學上課;亦特設一本「行為簿」,用作記錄兒子在學校及家中的狀況。

轉校後行為問題持續

得知兒子遭受這般對待,Livia並不好受,曾多次抱着兒子一起哭,問他「媽媽做甚麼會令你好一點?」她坦言當時自己的情緒受牽動,每次收到學校來電都感到害怕,心想「今次又做咩事?」若電話整天沒響起,她才鬆一口氣。

有感傳統小學不適合兒子就讀,她安排兒子於小三轉讀國際學校,原以為轉換環境可脫離苦難,噩夢卻揮之不去。「第一個星期接老師電話,第二個星期再接校長電話,都是說他的行為問題。」校長建議她帶兒子去做評估,出乎意料之外,Livia發現兒子是資優生,並洞悉行為問題的根源。她指兒子雖思考敏捷,卻不善表達,因此發生事情當下,會選擇動手而不是用言語來表達情緒。

先處理情緒後講理

為了幫助兒子表達自己,Livia與丈夫決定多管齊下,讓兒子參與校內學習支援小組、校外一對一輔導及社交小組,亦在家中引導他說出心底話。她指以往見到兒子扭計、發脾氣,都想立即制止事件,卻發現這種方法治標不治本,小朋友的情緒根本未被處理。後來每當兒子情緒激動,Livia都會先問他「我見到你很生氣,有甚麼可以幫你?」見到他不開心、在哭的時候,會第一時間擁抱他。

經過一年多密集式訓練之後,兒子習慣表達自己所想,沒再出現行為問題,現時愛與爸媽聊天,更有時「雞啄唔斷」。Livia指處理小朋友情緒最忌硬碰硬,若小朋友發脾氣時再罵他,情況只會變得更差。「大家各自去冷靜一下,找方法緩衝,其實已經贏了一半。」

盼子女開心成長

處理兒子情緒問題時,Livia順道帶女兒進行評估,發現女兒同屬資優。她指兩姊弟性格不同,姊姊較文靜,對文字敏感,言語方面尤其有天份;弟弟則較好動,運動細胞強、記憶力甚佳。以往Livia花大量時間及心力照顧兒子,從小培養女兒自立,小學三年級已放手讓她自行溫習。

她續指女兒就讀傳統學校,課業繁重,且對自己要求高,曾感到壓力。Livia經常與女兒傾談,找方法疏導她。「我不是要她成為狀元,我寧願她有高的情緒智商。一個能夠快樂成長的小朋友,好過成績很好,但很多方面都想不通的人。」

Livia曾任奧恩國際幼兒園暨幼稚園校長,致力推動情緒教育及品格教育。她認為培養小朋友不應只着重成績,其抗壓能力、自學能力、溝通能力及創意思維也很重要。去年Livia轉任香港資優教育學苑學校及學生服務部總監,推行全人發展課程,助資優生掌握情緒管理、社交技巧及培訓領導能力,並透過增設的運動項目體驗群體合作及解難,令小朋友的成長經歷更豐富。

撰文︰胡嘉儀

相片︰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美術︰顏玉玲

您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