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商滙大灣區】掌握機遇 共創未來

發佈時間: 2022/03/10

作為國家經濟發展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十四五」規劃戰略中有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中香港金融服務業的參與度近年持續提升及深化。繼滬、深港通後,香港與內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機制中的另一里程碑「跨境理財通」已於2021年9月推出,作為首個讓粵港澳三地零售投資者直接進行跨境理財及投資的平台,為本港銀行等金融機構帶來龐大的業務發展機遇。而未來就香港的灣區金融發展之路,政府相關政策局、金融機構及財經媒體等行業持份者有何看法及建議?

§ 王清:發揮金融資訊平台優勢 促進灣區互聯互通 §

{{hket:inline-image name="20220310BFA20211.jpg"}}{{/hket:inline-image}}

「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角色及定位,包括支持香港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的功能,以及深化並擴大內地與香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這些發展將為香港金融機構及投資者帶來龐大機遇。

{{hket:inline-image name="20220310BFA20212.jpg"}}{{/hket:inline-image}}

香港經濟日報集團執行董事兼公司秘書及財務主管王清認為,香港金融服務業於世界首屈一指,亦是帶動本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之一,預料大灣區市場將為金融機構及財經媒體創造許多合作機會。「最新的『ETF通』有望今年落實,因應互聯互通持續深化,現時綫上綫下財經媒體平台均發展得十分多元化,有利各金融機構善用不同平台實行市場策略,讓更多香港投資者了解及把握大灣區金融發展機遇。」

前瞻金融大趨勢  辦交流活動促協作

王清以經濟日報集團為例,旗下多元化數碼資訊平台積極報道大灣區最新發展,同時利用微博等社交媒體平台,分享具前瞻性的投資趨勢及資訊。「以近年蔚然成風的可持續投資為例,在碳達峰及碳中和目標引領下,內地投資者對綠色及低碳議題具有濃厚興趣,而我們積極透過微博等平台分享ESG及可持續投資最新趨勢,亦協助不同金融機構如銀行及資產管理公司,展示它們在實踐ESG方面的理念及發展進程,這些都是財經媒體與金融機構協作的成功例子。」

此外,鑑於香港「超級聯繫人」的角色進一步深化,本地財經媒體亦可出一分力,除了分享金融市場資訊外,也應在合適的時機,藉舉辦交流活動如論壇及高峰會等,創造金融業界跨境交流的機會,如《香港經濟日報》於大灣區概念出台前,已透過承辦「兩岸及香港《經濟日報》財經高峰論壇」前瞻並策動大中華區未來的經貿發展,同時增進企業的交流與合作機會。

緊貼市場脈搏  分享優質財經資訊

雖然香港與內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持續擴大,但財經資訊的流通仍有很多發展空間。王清期望財經媒體與金融機構未來加強合作,緊貼大灣區發展動向,共同發揮優質金融資訊服務平台優勢,透過專業財經資訊的傳播與分享,推動更多中資企業、海外企業與境內外資本市場互聯互通,並協助鞏固香港作為國際財富和資產管理中心的地位。

§ 陳浩濂:善用香港獨特優勢 做好「參與者」「促成者」角色 §

{{hket:inline-image name="20220310BFA20213.jpg"}}{{/hket:inline-image}}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經濟發展潛力巨大。香港作為大灣區內高度開放和國際化的城市,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航空樞紐,專業服務享譽全球,因而在大灣區建設擔當重要角色。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陳浩濂認為,若能把握香港在金融方面的獨特優勢,一方面可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領導地位及為本地經濟增長帶來新動力,另一方面可提升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支持引領作用。

{{hket:inline-image name="20220310BFA20214.jpg"}}{{/hket:inline-image}}

陳浩濂指,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下,香港可以積極成為國內大循環的「參與者」和國際循環的「促成者」。「香港可發揮引領帶動作用,提升大灣區內資金融通效率和便利度,促進國家在加大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人民幣國際化和深化金融市場改革開放等方面的工作。」

互聯互通機制  漸進有序發展

陳浩濂分享,自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第三次全體會議舉行之後,本港已落實不少金融服務業政策,而在互聯互通機制下,香港在過去一年已順利推出不同措施。

「跨境理財通」於2021年9月正式開通,讓粵港澳三地居民可在大灣區跨境投資區內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債券通「南向通」於2021年9月正式開通,讓內地機構投資者透過香港債券市場投資境外債券;港交所於2021年10月推出MSCI中國A50指數期貨,為離岸參與A股市場的投資者提供有用的風險管理工具,亦豐富了本港金融產品選項;深圳市人民政府於2021年10月在香港發行50億元離岸人民幣地方政府債券,部分為綠色債券,並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進一步豐富香港市場的人民幣金融產品及推動香港綠色金融發展;政府早前以「三步曲」策略發展香港成為私募基金樞紐,其中有限合夥基金制度成立1年多,已吸引超過400間私募基金註冊。

香港五大作用  發揮三地優勢

陳浩濂坦言,三地的融合和發展甚具挑戰性:「因為大灣區建設涉及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無論在國際、國內都無經驗可以借鑑。」他續指,各項措施有政策支持,推行過程會以風險可控、循序漸進為原則,並尊重三地的監管和做法,從中尋求最大共通點和操作空間,另外亦會與社會人士和業界人士溝通,兼顧市場操作與政策原意。

根據「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香港位列全球第三、亞洲第一,香港既是亞洲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也是國家的國際金融中心。陳浩濂相信,未來大灣區經濟趨勢有巨大發展潛力,他希望透過進一步深化大灣區合作,可發揮三地優勢,推動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

陳浩濂總結,香港未來在大灣區的金融發展中可發揮5大關鍵作用,包括強化香港作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功能、為內地企業提供融資平台、為內地在外資金提供停泊和管理的服務、發揮風險管理中心的功能,以及成為區內綠色和可持續金融樞紐。

§ 蘇祖耀:雲集本地政商精英 全力支援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產業發展 §

{{hket:inline-image name="20220310BFA20215.jpg"}}{{/hket:inline-image}}

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策略,獲定位為國際金融中心,而隨着中國在2020年提出「國內國外雙循環」經濟政策,大灣區的角色更加得到重視,香港與中國內地金融產業合作與融合的程度將不斷上升。粵港澳大灣區經貿協會(下稱「協會」)會長蘇祖耀博士表示,金融科技的核心是未來推動大灣區經貿發展的重要環節,協會今後將更積極參與金融科技發展的討論過程和推動合作,協助港企把握大灣區的各種機遇。

{{hket:inline-image name="20220310BFA20216.jpg"}}{{/hket:inline-image}}

中國近年積極提倡經濟轉型,不再完全依賴出口賺外滙。蘇祖耀表示,中國近年的經濟轉型倡議,可追溯至2011年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簡稱「十二五」),當中既保留維持改革開放帶來強大經濟動力的不變方向,但同時加入了推動新經濟產業、保障及改善民生,以及建設資源轉型等項目。他強調,珠三角地區一直是全中國最具經濟競爭力的區域,不但涵蓋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也包括深圳在內的經濟特區,當中屬香港特色的開放型經濟為珠三角注入源源不絕的活力,協助全中國建立全球供應鏈,充分利用了一國兩制互惠模式這個優點。

壯大中國金融市場份額 促進人民幣國際化

香港屬「紐(約)倫(敦)(香)港」全球三大金融市場之一,但蘇祖耀承認中國金融業發展距離歐美仍有一段距離。「現時中國金融產業總值344.8萬億人民幣(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截止2021年第四季的數據),人民幣在SWIFT(環球銀行間金融通信協會)的支付金額排名升至第四,剛剛超越日圓(截至2021年12月為止),但距離首三位的美元、歐羅和英鎊仍相差甚遠。」蘇祖耀不諱言:「香港、深圳和上海三地金融交易市場合共總值約20萬億美元(截至2021年12月為止),而美國兩大金融市場(NYSE和Nasdaq)合共總值超過52萬億美元,因此假如中國要在金融業發展方面縮窄與美國的距離,大灣區便變得非常重要。」

他認為大灣區能促進人民幣國際化,例如澳門研究在不久將來成立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納斯達克交易所」,及香港計劃成立人民幣債券交易所,以及香港金管局和中國人民銀行合作建立人民幣結算系統等,再配合中央政府在背後提供信用保證,自然有助增強國際投資者對使用人民幣的信心。

{{hket:inline-image name="20220310BFA20217.jpg"}}{{/hket:inline-image}}

金融科技推動經濟融合 積極進言與協調

蘇祖耀表示,在金融科技方面,協會積極參與有關金融科技發展的討論,就香港金融管理局發布題為「零售層面央行數碼貨幣的技術白皮書」給予意見,亦與紐約金融學院(New York Institute of Finance)聯乘推出有關金融科技的課程,現時亦密羅緊鼓,籌備成立屬私募基金性質的大灣區投資基金,協助香港企業善用金融科技在大灣區發展業務。

他指出,有了區塊鏈才能夠發展金融科技,而香港在區塊鏈研發應用方面也非常蓬勃。他認為如果香港金融機構希望推出更多人民幣投資產品、綠色債劵以及ESG概念產品,可考慮繼續擴大與區塊鏈研發相關的資金池。

金管局和多間本地銀行共同搭建的區塊鏈貿易融資平台「貿易聯動」,在2019年起開始準備與人民幣市場連接,為內地與香港兩地企業提供更便利的貿易融資服務。蘇祖耀表示,區塊鏈具備可追溯源和不能更改的兩大特質,當企業在香港和內地均有業務,而兩地在法制上不一致的時候,區塊鏈技術便可保障帳目分別,使業務穩健發展。他特別提到,在新冠肺炎爆發期間,企業人員不能自由來往兩地,但即使難以進行實體會面,區塊鏈上述的兩個特質仍能協助企業管理層維持如常運作,有效保障業務不受影響。

蘇祖耀總結,在新冠疫情和中美貿易戰的大環境下,大灣區發展是穩定全中國內需的關鍵,只要香港、深圳和廣州等城市在大灣區藍圖各司其職,配合國家政策,便能最終實踐全國經濟轉型,鞏固中國在全球經濟的地位。

§ 梁嘉麗:促進跨境專業資格互認 助業界拓灣區就業機遇 §

{{hket:inline-image name="20220310BFA20218.jpg"}}{{/hket:inline-image}}

香港金融管理局於去年10月公布19家可開展「跨境理財通」業務的香港銀行,該最新互聯互通機制促進人民幣跨境流動和使用,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的角色,同時令本地銀行業界與大灣區內的業務交流及人才流動漸趨頻繁。要把握箇中的機遇,香港銀行學會行政總裁梁嘉麗認為,人才是推動大灣區持續發展最寶貴的資源,業界要致力培訓銀行業人才,尤其是年青金融業新血。

{{hket:inline-image name="20220310BFA20219.jpg"}}{{/hket:inline-image}}

人民幣持續國際化是國家「雙循環」發展格局中重要的一環。梁嘉麗指,香港未來將探討進一步擴大跨境人民幣資金雙向流通管道,包括在港發行更多元化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和債券,本地銀行業必須全力配合並支持,推動業務創新,並向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策劃落戶內地城市 逾半受訪者有意北上就業

長久以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擔當着與內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的重要角色。「部分國際銀行過往可能並無具體計劃,把業務拓展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的開通,促使它們認真考慮並付諸實行,策劃落戶到大灣區的內地城市。」梁嘉麗認為,香港需要積極建立更多元化的金融市場,從投資產品的種類、管控風險的工具、適切企業集資融資以至財資管理等需要,更好地促進內地與國際資本市場的聯通和互動,令香港成為更具競爭力的國際金融中心。

{{hket:inline-image name="20220310BFA202110.jpg"}}{{/hket:inline-image}}

隨「跨境理財通」未來進一步發展,大灣區內的合作會更加頻繁,令跨境金融人才的需求更殷切,銀行從業員也看好其發展。根據香港銀行學會去年9月發布的《香港銀行業人才培訓和發展調查2021》,顯示52%受訪者有意在未來兩至三年於大灣區就業;有83%受訪者認為在大灣區累積工作經驗,將有利日後於香港銀行業的發展。

梁嘉麗直言,本港向來在金融基建、產品開發及培育人才方面有明顯優勢,促進及推動跨境專業資格互認,將為本地銀行業專才創造更大的跨境發展機遇。為了促進跨境金融人才流動及推動共建大灣區人才庫,學會積極協助本地從業員取得內地認可的專業資格,例如一直舉辦的中國「銀行業專業人員職業資格」(QCBP)考試相關課程,以加強大灣區金融人才資源配置及互補,實現技能互補互通。

{{hket:inline-image name="20220310BFA202111.jpg"}}{{/hket:inline-image}}

活用內地市場經驗 加強培育金融科技人才

2021年學會與澳門大學合作,把銀行專業資歷架構帶到澳門。「澳門將是學會推廣其課程至大灣區的第一及最重要的一步,同時協助已獲取相關專業資格人士在不同城市獲得同等認可。」梁嘉麗續指,內地在金融科技及電子商務的優勢明顯,例如在日常生活及不同場景廣泛應用流動支付,值得香港銀行業借鑑:「將金融科技結合本地在金融服務方面的專業知識,可進一步便利大灣區投資者配置跨境理財產品,同時有助兩地於創新及監管科技(RegTech)方面的發展。」

中國人民銀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早前便啟動了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科技跨境創新測試應用的徵集工作,以提升內地和香港金融服務創新水平。

梁嘉麗引述上述調查數據,有61%受訪者有意於未來2至3年內投身金融科技領域。為解決金融科技人才短缺的問題,學會未來配合金管局推出金融科技專業資格課程,提供人工智能和大數據、開放銀行應用程式介面及監管科技等內容,為本地銀行業人才庫注入具相關知識及技能的新血,提高專業服務水平。

>相關文章:【《晴報》財經界大獎】金融機構傑出表現獲肯定<

=====================
接收全方位穩健財富管理資訊,請讚好「健康財富 Wealthy Life」Facebook:https://fb.com/Wealthylife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