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社交平台重災 賣家收款後失蹤 去年6120宗網購騙案 涉款7150萬

發佈時間: 2022/04/14

疫情期間,減少外出染疫風險,市民網購增,惟衍生的相關罪案亦見上升。警方去年全年共錄得6,120宗網購騙案,雖較前年跌約8.3%,但仍佔去年全年整體科技罪案約4成,而單在去年第四季即有75%的騙案在社交平台發生,以「限購」、「減價促銷」等字眼吸引買家。

消委會亦表示,今年首3個月共接獲2,669宗網購投訴,較去年同期增82%,籲市民不要衝動消費。

網罪科網絡安全組警司范俊業指,騙徒會利用社交平台的漏洞,在不同網站貼文或開專頁,以比一般市價低的價錢,再以「限購」、「減價促銷」等字眼吸引買家,買家以銀行轉帳、轉數快、儲值支付工具等付款後,騙徒就不翼而飛,甚至封鎖帳戶,令買家投訴無門,透過社交平台調查遭檢舉帳戶亦需時,期間或有更多人受害。

女網友稱助買錶 收$130萬後失蹤

他又指,去年第四季騙案中有64%騙徒是經「轉數快」收款,或因市民以為其風險較低,但騙徒如將款項轉往外地,警方更難追查,如今年2月中旬,一名21歲女子在社交平台發現有人兜售新冠快速檢測包,遂藉「轉數快」付6,100多元購買,但最終收不到貨,賣家去如黃鶴。

網罪科網絡安全組總督察葉卓譽指,早前問卷調查發現,網購騙案受害人中,36%有大專或以上學歷,認為自己認識資訊科技的比例亦達69%,如去年4月初,一名男子於社交平台徵求名錶,其後有一名素未謀面的女網友聲稱可助其買錶,他遂於4至5月存入130萬元予該女子指定戶口,但女子其後即告失蹤。

消委首3月網購投訴 年升逾8成

消委會投訴及諮詢部首席主任何應富亦表示,今年首3個月共接獲2,669宗涉及網購的投訴,較去年同期升82%,升幅最大的分別是電器用品和食品飲品,分別升逾1.1倍;食肆及娛樂服務的升幅亦達51%。他強調,網購易發生貨不對辦、運送延誤、以至賣家失蹤等風險,籲市民除應避免衝動消費,並應清楚賣家商譽、保持交易紀錄文件等。

記者︰歐文瀚

美術:鄧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