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女性更易出現情緒問題? 改變社會標籤 積極治療減病發風險

發佈時間: 2022/05/23

近年,不少研究都指出,女性比男性有較大的風險出現情緒問題,這除了因為女性生理上受到體內荷爾蒙變化影響外,生活上需兼顧多重角色亦會令壓力上升,同時,女性就醫過程中比男性更勇於表達自己的情緒困擾,讓醫生更早作出診斷並提供治療。然而,社會上對情緒病仍有不少負面標籤,不少女性即使發現有情緒問題都會諱疾忌醫,致令病情惡化下去。精神科醫生汪嘉佑重申,情緒病患者只要及早求醫,接受適當的治療,病情其實是可以預防、控制及痊癒的。

{{hket:inline-image name="shutterstock_2105125403.jpg"}}{{/hket:inline-image}}

▲生理結構上,女性受到周期性女性荷爾蒙波動的影響,如月經周期,更容易出現抑鬱、焦慮等症狀

女比男更易出現抑鬱
汪嘉佑醫生指,情緒病是非常普遍的都市疾病。女性的患病風險之所以較高,可以從生理結構上說起,女性不但受到周期性女性荷爾蒙波動的影響,於青春期、月經期、懷孕期,以及更年期那些女性荷爾蒙變化較大的日子,更容易出現抑鬱、焦慮等症狀,而且女性在中年後一般較容易出現長期炎症及免疫系統疾病,研究顯示女性在身心承受壓力時,腦部情緒系統中的炎症因子增加亦比男性高,可能因此加劇血清素失衡的風險。心理方面,現代女性的社會角色異於男性,女性傾向擁有多重身份角色,令女性需同時承受來自工作、家庭及照顧家人的責任,致壓力爆煲,再加上女性對周遭事物變遷的察覺及對人際關係的敏感度亦較男性高,情緒因而更容易受外在因素影響。

易哭、失眠、焦慮不等於情緒病發作

不過,當女性出現易哭、失眠,焦慮的症狀時,並不代表一定患上情緒病。汪嘉佑醫生解釋指,情緒反應不等同情緒病,醫生需根據患者出現病徵的時間長度、情緒表現的複雜性和可調節的程度、以及對生活及功能的影響來斷診,比如一個多愁善感的人,當遇到環境或關係轉變時很容易變得情緒化,出現傷心、失眠等症狀,但適應過後,很多時在短時間內便能平復,可能只是適應性的問題,而不是情緒病。

 

對女性患者而言,診斷上,醫生除了依據一套診斷情緒病的標準斷症外,還會考慮女性的生理周期,如月經、懷孕及更年期與情緒之間的因果關係,以及是否同時存有機能性疾病,如甲狀腺疾病等;另外,因為女性天生較著重人際關係,醫生亦會循女性成長經歷,以及人際關係,如夫妻感情、家庭關係著手了解,只有經多方面了解病因才可對症下藥。「精神科的診斷與其他學科一樣,不止於給病人一個病名,我們還要了解它的成因,才可制定最合適、最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精神健康須正視 勿諱疾忌醫
令人遺憾的是,社會上對情緒病和精神科藥物仍存有不少誤解和負面標籤,令不少已出現情緒問題的女性害怕被標籤而選擇忽略、不正視自己存在問題,從而導致病情加劇或惡化。汪嘉佑醫生表示,情緒病是有方法可以治癒的,只要及早求醫,醫生再按病人病情的嚴重程度、身體狀況和個人意願,輔以藥物、非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及生活調整,就能夠有效控制病情,讓患者重投正常而富有樂趣的生活。

{{hket:inline-image name="123_resize.jpg"}}{{/hket:inline-image}}

 ▲近年情緒病的藥物經過不斷改良,令副作用大減。

汪嘉佑醫生續表示,近年大家對情緒病的認識雖然略有提高,但不少人對藥物仍有不少誤解,如服藥後無法應付日常工作、須要終身服食等,令許多患者就算求醫後也不願接受藥物治療。事實上,近年情緒病的藥物經過不斷改良,副作用已大減,最重要是醫生在處方藥物的過程中會經過多方考量,才會落實最適合的治療方案,讓患者服用藥物時更加安全安心,從而提升治療效果,幫助改善病情。「處方精神科藥物時,醫生先會針對徵狀和副作用作考量,然後再根據患者用藥的時間性及工作及家庭需要,如是否有懷孕及有哺乳計劃,以及會否與患者自身服用的機能性疾病藥物有相沖情況,而去選擇適合的精神科藥物,從而增加患者服藥的信心。」

至於病情漸趨穩定時,患者可否自行停藥? 汪嘉佑醫生比喻情緒病的治療過程如梯形一樣,第一階段為急性治療,醫生會按患者病情需要慢慢調較致適合藥量,幫助改善病徵;到第二階段,即徵狀已得到紓緩的維持治療,亦需按指引建議持續服藥,直至第三階段,患者則可與主診醫生討論,視乎病歷、健康狀況、生活壓力而評估復發風險以及後續治療的安排而慢慢調減藥物,但切忌自行停藥,避免病情反彈,甚至惡化。

▼精神科專科汪嘉佑醫生

{{hket:inline-image name="drwong.png"}}{{/hket:inline-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