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心血管病患提防猝死 植入除顫器如「買保險」

發佈時間: 2022/05/03

「猝死」即突然死亡,患者在事前可能毫無先兆。心臟科專科翁思宇醫生表示,猝死的成因大多與心臟相關疾病有關,當中包括心律不整等,呼籲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士應定期接受身體檢查,高風險患者更可植入除顫器,以便隨時協助調整、修正心跳,使心跳恢復正常,預防猝死。

五十多歲的黃先生曾經因為急性心肌梗塞而入院接受「通波仔」手術,手術後已沒有明顯病徵,但其心臟功能未能完全康復,心臟射血指數不足,醫生擔心會增加往後出現猝死的風險,建議植入除顫器以便提供24小時全天候式保護。黃先生起初認為沒有必要,但考慮到家人及子女,認為多一重保險會較有保障,逐接受醫生建議植入除顫器。

此後,黃先生的生活及工作如常,一直跟隨醫生指示用藥,並無復發跡象。直至兩年多前,黃先生在上班期間突然暈倒,2至3分鐘後自行醒過來,立即到醫院求診檢查,始發現暈倒與心律不整有關,如果事發時沒有除顫器即時發出適當的電流回復正常心跳,將面對突然猝死的危險。

植入除顫器貼身24小時Stand by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兼心臟科專科醫生翁思宇不諱言,除顫器對高風險的心律不整個案而言,是類似「買保險Stand by」的概念,「因為沒有人預計到什麼時候病人會出現猝死,但當發病時,除顫器就可以監測得到並且作出適當的電激來回復正常心跳,幫助病人跨過死亡一刻。」

可做心電圖或超聲波檢查評估風險
資料顯示,有近八成猝死個案與心臟疾病有關,患者會突然失去心臟功能,而且不可預測,而且更可於短時間內奪命。翁思宇醫生指出,心臟猝死的患者可以在病發前毫無先兆,少部份或會出現氣促、頭暈、胸口痛或心悸等因心律不正而引起的徵狀,而本身患有心肌症、先天性心臟病、冠心病、心肌梗塞等的人士都屬高危一族,若果患者的心臟功能不足,例如射血指數低於35%的患者,他們發生心臟猝死的比率會更高,故此有心血管疾病人士應定期接受心電圖或超聲波檢查,評估風險。

微創手術植入除顫器 簡單方便
翁思宇醫生強調,並非所有心臟病患者都需要安裝除顫器,但對於高風險患者來說,安裝植入式心臟除顫器作一線預防則非常重要。翁醫生指,現時患者可選擇安裝傳統植入式心臟除顫器或皮下植入式除顫器,兩者都可透過微創手術進行,去達到預防心臟猝死的效果。傳統植入式心臟除顫器的病人只需接受局部麻醉,於鎖骨皮下開一個細小切口放置心臟除顫器,再透過鎖骨的靜脈血管,直接將心臟除顫器經電線接駁至心臟。

皮下式除顫器減感染風險
至於皮下式除顫器則毋須經過血管植入電極線,除顫器只會植入於皮下,不影響血管且不用接觸心臟,減少了創傷性和血液感染的風險,而且患者毋須顧慮日常生活中活動時會拉扯到電極線,心理壓力較低,一般可使用8至9年,更換電池的手術過程較首次植入時的手術過程簡單,患者毋須過份擔心。

不過翁思宇醫生提醒,皮下式除顫器不能提供起駁功能,有心跳過慢情況的患者不適合使用。另外,患者在手術後一個月內,不應進行負荷量高的活動,以防體內的心臟除顫器被撞擊或電線被拉扯而破損。

{{hket:inline-image name="okArthurYung.jpg"}}{{/hket:inline-image}}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兼心臟科專科醫生翁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