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研外泌體+放射治療 抗鼻咽癌更有效

發佈時間: 2022/05/06

港大研外泌體+放射治療 抗鼻咽癌更有效

鼻咽癌是華南地區常見的癌症,包括香港,惟傳統的放射治療復發率高,5年存活率低於20%。港大醫學院研究發現,γδ-T細胞的外泌體合併放射治療,至少可增加50%療效,減低腫瘤幹細胞對放射治療的抗藥性,而且能像「裝甲」般,在抵禦力強的腫瘤微環境中保持戰鬥力,維持雙重抗腫瘤功能,從而控制病情,預料最快需時2至3年完成臨床研究,及後可生產口服及生物製劑廣泛應用。

全球每年約新增逾13萬宗鼻咽癌病例,超過70%病例發生在中國東南部及東南亞地區,包括香港。根據衞生防護中心數據顯示,2019年本港鼻咽癌新症共有791宗,佔整體癌病新症總數約2.3%。

香港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教授涂文偉表示,早期鼻咽癌症狀輕微,絕大部分在晚期時,癌細胞轉移至淋巴才發現,而且5年生存期低於20%。他解釋,傳統的放射治療是首選,不過,腫瘤幹細胞對放療抵抗力強,故復發率高,而且容易出現副作用。

早期症狀輕 多晚期發現

由涂文偉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γδ-T細胞外泌體在體外試驗,可通過激活腫瘤細胞表面的死亡受體誘導凋亡;在小鼠實驗中,更可有效控制腫瘤生長,延長小鼠的生存期50%。

團體又發現,鼻咽癌腫瘤幹細胞CD44對放射治療具抵抗特性,與腫瘤復發及轉移有關,如果連同放射治療,可令鼻咽癌組織吸收γδ-T細胞外泌體增加1倍,從而促進T細胞進入腫瘤微環境,有效克制CD44的抵抗力,並在免疫抑制的腫瘤微環境中,保持其抗腫瘤活性。

如添裝甲彈藥 助打勝仗

涂文偉續指,近年免疫治療為癌症患者帶來新希望,不過對於固體腫瘤如鼻咽癌效果不大,主要因受制於腫瘤微環境。他解釋,腫瘤微環境是腫瘤細胞周圍的微環境,包括血管、免疫細胞等,其特性是抑制免疫反應,促進腫瘤生長,「腫瘤微環境就如一座城堡,要攻入去打勝仗,除要有士兵即放射治療外,亦要有裝甲及彈藥,即是外泌體」。

有關研究成果已於國際權威科學期刊《癌症免疫治療》發表,涂文偉表示,正聯絡香港及內地廣東作臨床研究,估計開展後最快2至3年完成,因製造外泌體毋須「客製化」,只需有一名健康人士抽取適量血液,再經「工廠」大量生產成口服或生物製劑即可,每400毫升血液可生產50毫克外泌體。

記者︰謝雅寶

美術:招潤洪

欄名: Healthy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