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新冠肺炎|理大研究:逾1成港人有疫後創傷後遺症徵狀 日看新聞逾1小時風險更高 

發佈時間: 2022/05/25

新冠疫情下巿民長期受壓,或致精神及情緒產生積累性影響。理大醫療及社會科學院團隊在2020年11月至2021年2月期間(即第4波疫情期間),進行兩輪混合研究,檢視爆疫1年後巿民精神健康影響。首部分定量電話訪問3,011名18歲以上港人後,發現330人出現創傷後遺症(PTSD)徵狀,佔整體12.4%,當中教育程度較低、失業或無個人收入者尤易受影響。 

  • {{hket:inline-image name="de67c74d-5c19-4305-a7f4-bb0329645fc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0831ad8-2f7a-4f23-9deb-8cee410ed11e.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89b39723-3018-49e7-8e71-127307c14478.jpg"}}{{/hket:inline-image}}

理大神經心理學講座教授兼醫療及社會科學院院長岑浩强指,按早前研究疫情初發時,約28%人有PTSD,今次研究則發現疫後1年PTSD比例回落至12.4%,合乎預期,情況或與巿民學會抗疫,或對疫情持續感麻木相關。惟他警告,第5波疫情下醫療系統崩潰等慘況,估計港人PTSD比例會再上升至30%至40%,「人的情緒如『橡筋』,拉緊後放鬆一般可回復原狀,惟一條橡筋拉住1、2年或回不到原位,持續壓力狀態或產生負面精神影響。」 

第5波下PTSD比例 恐升至3至4成 

岑續指,研究另發現每日花逾1小時看疫情新聞者,有較嚴重創傷後遺症徵狀;但另一方面他們對防疫措施遵從性亦較高。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蕭婉文指,第2部分研究抽樣240人作深度訪談,針對當中31名年逾65歲長者個案,發現他們看了新聞、社交網資訊後,認為新冠病毒傳染性很高,且聽到專家指病毒可「氣溶膠傳播」,便理解為能空氣傳播,且程度「嚴重過沙士,沒有醫治方法」,大部分人因長者中心關閉、家人限制等不敢外出;同時長者會避免覆診、看醫生,亦影響原有長期病進展。


75歲獨居長者華珍指,疫下只能視像「見孫仔」,嚴重時2周沒有外出,第5波下不敢入街巿、超巿,匆匆在露天巿場採購數日物資便回家。她指,疫下曾數月未與人見面,「幾日都無開口講嘢,家人指我表達能力差咗好多。」她形容,情緒低落時感到生活只剩「三等」,「等食、等瞓、等死,好無意思。」 

團隊指,若發現情緒受困,如「買不到口罩、物資就大發脾氣」,或注意到親友個性突變,由「開朗變到唔出聲」,便應盡快尋求專業人士評估。研究亦發現,長者是否願意接種疫苗,「信任」及針前針後支援佔很重比例,建議港府要強化非政府機構與長者連繫。 

PTSD警號要留意 :

  • 1. 出現侵入性記憶,如無意中便想起疫情情況
  • 2. 過度興奮,或性格大變,易怒易忟
  • 3. 有迴避行為,如當疫情未發生或不真實的
  • 4. 出現失眠,或防疫行為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資料來源:岑浩强教授 

疫下近2成家庭,現心理創傷徵狀,近半無尋求情感支持,詳情即睇【下一頁

撰文:脫芷晴
責任編輯:蔡少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