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成長噩夢︳媽媽患嚴重囤積症 女生10歲起「垃圾屋」中過活:爸爸不再回家

發佈時間: 2022/05/26

囤積症隨時引發嚴重後果。台灣一名女生日前發帖慨嘆,自己雖然外表亮麗、成績不俗,但其實因為媽媽有嚴重囤積症,所以她從10歲起就住在「垃圾屋」,爸爸甚至不再回家。如今一家三口早已四分五裂,令她欷歔不已,又向一眾網民求教:「我一直想解決拯救家裡,請問有人可以知道方法嗎?」

同場加映:

Sick問識答︳一個時期最嚴重隨年紀增漸穩定 醫生拆解鼻敏感斷尾條件

{{hket:ul-video id="5809"}}{{/hket:ul-video}}

「突然想分享一件自己的故事。」該名女生周一(23日)於網上討論區「Dcard」以「我住在一個垃圾屋」為題發帖,指自己的外表和一般人沒有不同,而學業成績也很亮眼,「在別人眼裡可能就是一個漂漂亮亮沒甚麼問題的女孩子。」

爸爸不再回家

但她表示,其實自己從10歲起就住在「垃圾屋」,家中的東西越來越多,只剩下一條可以讓人行走的通道。因此,她從小就沒邀請朋友到訪家中,就算交往過的男友想來作客,她也必須找理由拒絕,

「久而久之,我連客廳長甚麼樣子都忘記了,從小也沒有過自己的房間,爸爸也不再回家了,因為他沒地方睡。」

媽媽去親戚家住

她續指,她和媽媽只有各自一張床的「一小部分空間」可以睡覺,她甚至看過媽媽坐著睡覺,「我不知道怎麼拯救我的母親,其實我覺得這算是一種心理疾病,但她不願意就醫。」除了不願看醫生外,媽媽也不肯讓她整理房子,

「然後她會去收集人家不要的東西堆在家裡,真的很可怕……她現在也跑去親戚家住,不願意在家了。」

女生:真的是我的噩夢

她坦言,自己一直以來都在垃圾堆中讀書,成為了她的人生噩夢;除了爸媽外,現時連她都已搬走,但她仍想挽救家中一切,「這真的是我的噩夢,但我現在搬出來住了……只剩我會偶爾回來看看這個家……我一直想解決拯救家裡,請問有人可以知道方法嗎?」

網民:帶媽媽看心理醫生

此事引來網民熱議,不少人表示感同身受,指有家人亦喜愛囤積雜物,如果幫對方清理,更隨時會被對方責罵、甚至被打;清理完後,過幾天便會回復原狀。因此,不少人建議事主,此事應交由心理醫生等專業人士處理,以便解決根本問題:

  • {{hket:inline-image name="clickpic_600_60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0.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9.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3.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4.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5.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6.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7.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8.jpeg"}}{{/hket:inline-image}}

最後,事主看完一眾網民留言後,補充道:「可能是我沒講清楚媽媽還是偶爾會回來,至於親戚家有沒有淪陷,我也很久沒去過了。我很怕我偷整理她會牙起來(生氣),但感覺先斬後奏還不錯!」

囤積症嚴重者需服藥 家人陪伴十分重要

台灣精神科醫師張尚文曾拆解囤積症有3種狀況,分別是長者失智的病徵、長期慢性精神病,以及購物後囤積戰利物。

他解釋,假如患者病情嚴重,需服用增加腦部血清素的藥物,以控制購物行為;而症狀較輕微者,家人則可以轉移病人注意力,以其他活動取代其囤物行為。

張醫生表示,囤積症病人無法控制囤積行為,除了需要接受治療對症下藥外,家屬也要多陪伴,練習做其他事情。

U Lifestyle App自家節目登錄《U TV》專區!
↓↓試玩、試食、試用影片任您睇↓↓
立即體驗

每朝索取《晴報》:精明生活.健康家庭.開心娛樂

責任編輯:李凱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