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大腸癌|亞洲人高危 最細30歲發病 疫下停照腸鏡恐增晚期個案

發佈時間: 2022/06/08

大腸癌是本港第2大常見癌症,而亞洲人因基因、作息習慣等影響,發病率本已較美國高2倍,加上港人多諱疾忌醫,半數人確診時已屬第3期或以上,令存活率大減。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何鴻光指,疫下因大腸鏡檢查屬非緊急類別,公院一度叫停,變相令病人更遲發現,「由瘜肉發展至癌變需時約10年,若能早期發現,存活率可達90%,但晚期會跌至10%」

  • {{hket:inline-image name="de67c74d-5c19-4305-a7f4-bb0329645fc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67329158-c18d-4ca8-bba5-e0a464335cee.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89efdce2-aa0b-4cd7-ae47-c1c6c91bc119.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af9d7cc3-02fb-46b6-9f38-b96e5bae0e4d.jpg"}}{{/hket:inline-image}}

家庭醫生關博文指,美國數據指大腸癌篩查因社區醫療在疫下停頓,求診量大跌86%,腸胃專科會診亦跌61%,令病人更難求醫,相信本港亦有類似情況。

何補充,不少人怕醫院環境易染疫,且因大腸鏡篩查屬入侵性,須清腸及麻醉,而令人卻步,「很多人以為自己還年輕,且無不適便不用檢查,實際上大腸癌可無病徵,我有病人最年輕30歲已發病;有50歲消防員確診時已第3期。」

早期大腸癌徵兆:

  • 排便習慣改變、有急迫感、出血
  • 糞便形狀幼如鉛筆
  • 腹疼、體重下降
  • 有貧血

Prenetics行政總裁兼聯合創辦人楊聖武指,自身因有高危癌變基因,故38歲起已做大腸鏡檢查,惟因過程耗時且不適,故引入新型多靶點糞便基因(FIT-DNA)測試,巿民經醫生評估合適後,可用套裝工具自行在家採樣,並寄返化驗所化驗,約5日便有報告。

Prenetics研究及發展部主管馬湖波指,與自費大腸鏡約8,000至1萬元相比,新型檢測僅需約3,000元;雖較傳統的FIT檢測的數百元貴,但準確度達96%,較傳統的70%高。而檢測已於中美巿場應用,建議港人40歲或以上,若無症狀可定期1至3年檢測一次。

自行篩查限制:

  •  有明顯大便出血、痔瘡者不宜
  •  有腸胃病、水便不能檢測
  •  女士經期時不宜
  •  非瘜肉型癌變無法檢測

資料來源:綜合被訪者

大便1日3次、3日1次屬正常? 專家教「黃金法則」免增大腸癌風險 , 詳情即睇【下一頁

撰文:脫芷晴
責任編輯:方雅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