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醫管局增購千部應急 ICU專用高氧治療引入內科 防下一波疫情

發佈時間: 2022/06/13

第5波疫情高峰期定點醫院擠滿血氧低的病人,惟傳統鼻導管氧氣(俗稱貓鬚)無法100%供應純氧,危急下原屬ICU專用的高流量鼻導管氧氣治療(下稱高氧治療)引入內科隔離病房,醫管局今年3月中增購千部氧氣機應急;有九旬翁使用後10日便出院。局方擬全面培訓護士用機,以應對下一波疫情。

東區醫院深切治療部顧問醫生殷榮華指,正常人每分鐘吸入20至30公升氧氣,若氣喘需吸40、50公升,惟貓鬚最多每分鐘供應10公升(即10度)氧氣,令病人吸入室內空氣影響濃度,「愈氣喘吸氣愈多,獲得純氧愈少,器官和細胞功能因缺氧變差,形成惡性循環。」且貓鬚供氧既乾且凍,令痰液「變硬」,用1、2小時已很難受;改用氧氣面罩亦會因勒得太緊,令人「滿臉傷痕」,進食飲水亦受阻。

高氧治療於10多年前在ICU應用,儀器將氧氣加溫及加濕,每分鐘供應30公斤純氧,濃度穩定,加上流速快在鼻腔內形成正氣壓,病人不會吸入呼出的二氧化碳,助肺氣泡保持換氣功能。

培訓護士學習高氧治療

殷在今年3月中借調至伊院,他指當時全部病人需吸3至4度氧氣,吸10度者大有人在,而ICU床位不足,故醫管局將高氧治療引入內科隔離病房,「不同文獻顯示高氧治療可減少重症及入ICU,本港應用中病人普遍吸5至10日有改善,最快4、5日好轉,但有人要吸2至3周,或用高氧治療後仍要插喉。」但他指,曾插喉者以高氧治療輔助脫離呼吸機效果不錯,有87歲老翁拔喉後用高氧治療1周後好轉,入院1個月後出院。

港島東聯網內科部顧問護師(呼吸科)周文俊指,89歲病人林伯有長期病,3月初入住東區醫院內科隔離病房,3日後惡化戴呼吸面罩,但血氧未升,改用高氧治療,6日後可減量用貓鬚,3月中已出院,距用高氧治療後僅10日。

局方在3月中增購千部氧氣機,200至300部撥往伊院,東區醫院獲43部。周指,第5波經驗反映,除內科、ICU,兒科、骨科、急症科護士亦需協助治療新冠病人,局方正策劃長遠培訓計劃,以網上影片及實地示範,助同事學習及深化高氧治療知識。

記者︰脫芷晴

美術: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