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最年輕受害人19歲 墮求職陷阱被盜身份借貸 16宗求助失$430萬

發佈時間: 2022/06/14

疫下百業蕭條,不少人失業,有騙徒乘機利用市民求職心切的心態,於社交媒體訛稱招聘,騙取事主個人資料和文件後申請貸款。民主黨去年12月至今年4月中共接到16宗相關求助,涉逾30宗借貸,損失總金額近430萬元,最年輕受害人年僅19歲。

民主黨消費者權益政策發言人袁海文指,詐騙集團早於去年7月起犯案,去年12月至今年3月更是犯案高峰期,已有10人受騙;全部已報警求助。單一事主在2個月內,最多被盜用身份到8間金融機構貸款,損失98萬元。截稿前警方未回應。

袁說,騙徒於社交媒體訛稱提供代購等虛擬職位,並扮演主任和律師等博取事主信任,騙取其個人資料後便偽冒事主向多間金融機構借貸,部分人直至被追數時才發現受騙。

金管局:要求銀行審批信貸審慎

K小姐今年1月應徵「移民顧問文書助理」,被要求提供個人資料,其後公司安排她做「合夥人」申請商業計劃,她按指示到銀行做「身份認證」,當時職員沒提及貸款字眼,同日她的戶口收到40萬元,騙徒訛稱是公司存入,並着她轉到一個指定戶口。後來K再按指示到另一銀行做「身份認證」,銀行職員問她「做甚麼身份認證」,始揭發受騙,報警後成功截停200萬元借款。

另一個應徵做「兼職奢侈品代購」的L先生,同樣被騙取個人資料,遭騙徒拖糧兼失聯才起疑,加上收到銀行的還款通知,始知被假冒以「債冚債」方法貸款5萬元,更因此要申請破產。

袁海文指,申請貸款時即使騙徒和事主的簽署有異,金融機構職員也沒有發現,相片認證亦不堪一擊,倡政府修例加強規管金融機構的放債行為及程序。

金管局表示,一向要求銀行制定和實施審慎的信貸審批程序,包括採取有效措施確認借款人身份;局方提醒市民勿向第三方透露個人資料。

記者︰梁薾心

美術:鄧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