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理大研究︳港爸在家突心臟病發 醒目女急送院救活 研究:院外心臟停頓存活率低至1.8%︳隱性心臟病4類人高危

發佈時間: 2022/06/15

心臟病一向被認為與長者有關,令不少人自持年輕而忽視心臟健康,就算出現病徵也不為意,以致錯過最佳救治時機。遺傳性心律基金會(心律會)早前委託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學系研究團隊,採用長達3年病例數據進行「院外心臟停頓(OHCA)存活率」大型研究,發現本港整體的OHCA存活率僅得1.8%,而40歲或以下人士的OHCA存活率也僅4.2%。惟若獲得自動體外除顫器(AED)施救,存活率則能大大提高,盼能藉研究結果為大眾提供有用啟示。

同場加映:

醫療輔助隊︳抗疫時被影到認出 遭同事驚播毒要求停工 無悔堅守救援崗位:有能力就做多啲

{{hket:ul-video id="5924"}}{{/hket:ul-video}}

院外心臟停頓存活率低至1.8%

遺傳性心律基金會與理大研究團隊(15日)舉行新聞發布會,發表「院外心臟停頓(OHCA)存活率」大型研究結果。研究採用長達3年病例數據進行分析,分析逾2.2萬個病例,以暸解香港40歲或以下人士出現OHCA的患病率及其存活率。

研究結果顯示,本港整體的OHCA存活率僅得1.8%,相比其他發達的亞洲地區低,以日本為例,當地的OHCA存活率達5.2%。此外,研究發現本港的40歲或以下人士,每2日就約有1.5人出現OHCA,當中的存活率僅得4.2%,可見心臟疾病不非中老年人的「專利」,

「40歲或以下人士出現OHCA多屬先天原因,如突發心律失常綜合症(SADS)、先天性血管疾病、心肌肥厚症等。由於隱性心臟病病徵不明顯,患者又自持年輕而不以為意,當病發又沒有及時得到適當治療時,可導致休克甚至死亡。」

  • {{hket:inline-image name="photo_600.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3.jpeg"}}{{/hket:inline-image}}

隱性心臟病4類人高危

研究建議,若有家族病史、直系親屬曾出現猝死,以及運動時曾出現心口痛、心悸等情況的年輕人,皆屬隱性心臟病的高危患者,應及早求醫接受心臟檢查,防患於未然。 

港爸在家心臟病發險猝死

年過40歲的康復者馮先生獲大會邀請,分享一次院外心臟停頓的經歷。他稱過往因為有親屬猝死而求醫,經檢查後證實患有「突發心律失常綜合症」,惟當時自持年輕就掉以輕心。至2020年,他突然在家中心臟病發,猶幸太太、女兒機警及時發現,將他送院才救回一命,他直言現時回想仍心有餘悸。自此,他開始關注心臟健康,積極進行治療,並透過植入心臟除顫器減低病發風險。

{{hket:inline-image name="1234.jpeg"}}{{/hket:inline-image}}

獲AED急救存活率倍增  籲增設AED設施

此外,研究認為本港的OHCA存活率偏低,相信與自動體外除顫器(AED)未在香港普及有關。遺傳性心律基金會顧問急症科專科醫生蕭粵中表示,即場的AED施救對OHCA患者至關重要:

「 40歲或以下人士,獲得AED施救的存活率為25%,比沒獲得AED施救的2.7%高出10倍。」

蕭醫生建議,社會應從多方面推廣急救教育,例如將急救技能納入中學及大學課程,並在社區增設更多AED設施及配套,既能提升市民的急救知識,亦能讓市民對OHCA患者施以合適援助,從而提高他們的存活率。

關於遺傳性心律基金會

遺傳性心律基金會(SADS HK)是非牟利國際組織SADS基金會在香港設立的分支機構,共同履行拯救生命和預防心臟性猝死使命。基金會積極提高廣大市民對遺傳性心律失常的認知,並同時倡導社會各界支持SADS的研究,讓各位年輕患者盡早作出預防,減少因突發心律失常死亡綜合症造成猝死的風險。

U Lifestyle App自家節目登錄《U TV》專區!

↓↓試玩、試食、試用影片任您睇↓↓

立即體驗

每朝索取《晴報》:精明生活.健康家庭.開心娛樂

精選健康知識,盡在 Healthy Life 健康男女

https://fb.com/HealthyLifeEx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