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預防中風 │ 長者患房顫 中風風險增5倍 預早發現房顫 減7至8成風險

發佈時間: 2022/06/20

中風分出血性和缺血性兩種,有專科醫生指,心房顫動(簡稱房顫)、頸動脈阻塞和心瓣老化均可使長者中風,而心房顫動患者中風風險更高一般人5倍,故籲長者盡早作全面檢查,若預早發現心房顫動等問題,可大大減低中風機會;而年輕人亦有機會因「卵圓孔未閉」導致血液倒流而中風。

心房顫動病徵 ↓ 點 擊 圖 片 放 大 睇 ↓

  • {{hket:inline-image name="photo.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0220620OG1-G001.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0220620OG1-G002.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0220620OG1-G003.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0220620OG1-G00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0220620OG1-G005.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0220620OG1-G006.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0220620OG1-G007.jpg"}}{{/hket:inline-image}}

出血性中風由血管破裂引起,佔中風案例1至2成;缺血性中風則由動脈栓塞或血管滲漏引致,逾7成中風屬此類,較為常見。

心臟科專科醫生蕭頌華指,缺血性中風其中一個誘因是心房顫動,即心跳不規律。異常電子脈衝會令左右心房快速及不規則地收縮,使血液未能完全泵至左右心室,部分血液會滯留於心房內,形成血塊。而當心跳回復正常 ,血塊就會隨血液流到身體其他部位,若進入腦部或引致腦血管阻塞。

頸動脈阻塞 心瓣老化也可致中風

心房顫動患者中風風險高普通人5倍,心肌梗塞風險亦高2倍。而每增10歲,患心房顫動風險增1倍;有研究更指,香港約7%的65歲或以上長者有此病。蕭續指,若預早發現心房顫動可以減7至8成中風機會,惟長者不會如年輕人明顯感到心跳亂和辛苦,只會感氣喘和腳腫,甚至無病徵。

此外,頸動脈阻塞亦可導致中風。蕭說,當脂肪沉積物嚴重堵塞頸動脈,可令血液沒法流向頭部和大腦血管,致大腦供血減或中斷,增中風風險。雖然頸動脈阻塞導致中風只佔少數,且在西方人口中較普遍,但他強調頸部沉積物尺寸較大,若流到幼細的腦血管,會導致嚴重中風,市民不應忽略。

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另指,心瓣疾病亦是導致中風因素。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在2020至2021年舉行免費社區心臟檢查計劃,601名參加者中就有27人有心瓣問題;而大部分發生於心臟左邊的主動脈瓣膜和二尖瓣瓣膜。林指,心瓣會隨着心跳在不同時間開合,讓血液循正常方向流動,防止倒流,但當心瓣老化或出現收窄倒流,或會妨礙血液流動,導致心室需更用力跳動,增加心臟負荷並繼而衰竭,長者或因此中風。

不過,林坦言中風非老人病,年輕人也有機會因「卵圓孔未閉」中風。他解釋,人在出生後1個月內,左右心房之間的卵圓孔應會自行閉合,把心房完全分隔,但若直徑僅約5毫米卵圓孔未能閉合,血液或倒流,並形成血塊堵塞細至直徑2毫米腦血管,最後引致中風。

倡65歲或以上 及早篩查預防

而一旦中風,4成中風患者會有不同程度的語言或吞嚥困難,嚴重甚至會引致昏迷不醒等。林不諱言,「一人中風,全家發瘋」,中風除為病人帶來不可逆轉的嚴重影響,亦會為家人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建議65歲或以上、患三高或曾中風的長者及早篩查。

亞洲心臟協會「暖心行動」即日起推「預防中風檢查計劃」,為參加者進行7天動態心電圖、腦部電腦掃描和頸動脈造影等。報名及查詢可致電9722 0151。

 

痛症 │ 退化性關節炎 膝關節劇痛行唔到 新型手術管理 最快術後兩周可運動,詳情即睇:【下一頁

 

撰文︰梁薾心

責任編輯:林子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