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牙齒健康 │ 植牙後懶護理 患「植體牙周病」更難醫 電解療法2分鐘深層清潔

發佈時間: 2022/06/22

植牙是常見用作填補牙齒缺失的方法之一,但缺乏清潔及定期維護,仍可積聚牙菌膜在牙齦邊緣,嚴重時將惡化成「植體牙周病」,較一般牙周病更難治療。醫學界近年發現可採用電解治療法,直接破壞及清潔植體表面細菌膜,僅需2分鐘即可完成,惟醫生提醒,曾進行植牙的人士平日仍要保持良好口腔衞生。

引發植牙周圍疾病危險因素 ↓ 點 擊 圖 片 放 大 睇 ↓

  • {{hket:inline-image name="photo.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0220622OG4-G001.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0220622OG4-G002.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0220622OG4-G003.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0220622OG4-G00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0220622OG4-G005.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0220622OG4-G006.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0220622OG4-G007.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0220622OG4-G008.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0220622OG4-G009.jpg"}}{{/hket:inline-image}}

牙科醫生季超表示,牙周病是源於牙菌膜與自身免疫系統的不平衡,令牙菌膜內的細菌分泌毒素的同時,刺激牙齒周圍的組織產生炎症因子,破壞牙齦、牙周膜和牙槽骨等所引起。他指,常見的植體置換包括膝關節、髖關節均有小機會感染,但以植牙衍生的植體周圍感染比率較高,曾有研究顯示,植牙周圍牙周病的發生率約為10%,更有約20%植牙人士會患上「植體牙周病」,較常見植體置換如膝關節的1.34%或髖關節的1%感染機率高。

嚴重或要拔走再重植

他續說,植體對細菌的抵禦力比起自然牙弱,患上「植體牙周病」的人不止牙肉發炎,牙骨更可受破壞,一般需進行手術治療,最壞情況或要將本身的植牙「連根拔起」,在牙周病痊癒後重新植牙,對患者造成嚴重困擾。

醫學界近年發現可將電解治療用於植體清潔上,季醫生解釋,原理是藉電解原理於植體表面製造氫氣泡,直接破壞及清潔植體表面的細菌膜,過程僅需2分鐘,既能達至深層清潔,亦有重建表面化學特質、使植體再次擁有骨整合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控制植體牙周病病情,避免牙齦及牙槽骨萎縮惡化,甚至損害其他牙齒,如能因此保留植體,將省卻重新植牙及其他治療的額外成本。

植牙後也要定期檢查

現年55歲的譚先生,右下第一、第二臼齒早前因牙周病而需剝除,完成治療後牙肉健康穩定、加上大幅減少吸煙,故進行了植牙治療,惟3個月後前面的植牙有牙骨吸收狀況,屬早期植牙牙周病,加上植牙前面的第二小臼齒亦有牙周病復發情況,故需剝除第二小臼齒並再植一隻牙,再針對第一臼齒植牙的牙周病進行電解治療、補骨及補牙肉治療,半年後其牙周健康轉趨穩定。

季醫生強調,植牙和自然牙一樣,需定期洗牙和檢查,平日也要保持良好口腔衞生,如發現植體周邊發炎可及早進行治療;而植牙前亦需先治療牙周病,否則可導致植體周邊發炎。

 

口水腺瘤 │ 面頰突現腫塊 恐患口水腺瘤 有變癌風險 延誤治療可致局部面癱,詳情即睇:【下一頁

 

撰文︰歐文瀚

責任編輯:林子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