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少權
潘少權

Lego#大小積木#互相兼容

發佈時間: 2022/06/24

Lego#大小積木#互相兼容

朋友去英國旅行,選擇住在溫莎,不是因為他們喜歡歷史,而是因為兒子愛玩Lego,他們要去那裏的Legoland,還要住上幾天。女兒年幼時也在那裏玩了半天,意猶未盡。

Lego故事始於上世紀30年代一位丹麥木匠Ole Kirk Christiansen,他製作木製玩具取名Lego,源於丹麥語「leg godt」,解「玩得好」,之後開始轉做塑膠玩具。一個機緣下,他和兒子Godtfred得到一些膠製積木樣本,積木由英國兒童心理學家Hilary Fisher Page設計和擁有專利,組裝式積木啟發了他們。

但50年代中一個海外買家的話再啟發Godtfred,把樂高積木發展至創造性遊戲系統方向去,即現在的樣子。玩具不再單一獨立存在,而是可以設成不同組合,既可主題先行,亦可互相交叉設計。

事實上,他是有先見之明,但技術上積木鎖定的效果未盡完善。他專注投入,花5年時間找到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聚合物,徹底解決膠製積木鎖定效果,令孩子愛不釋手。最厲害的是,1958年版的樂高積木仍可和今天製造的積木互鎖,兒童樂高積木與青少年積木兼容。

樂高積木元件由大到小,分baby、quatro、duplo和標準lego四個系列,對應18個月以下、2-3歲、2-6歲和4歲以上不同年齡層幼童。Quatro後者大小正是baby一半,duplo大小又是quatro一半,lego大小又是duplo一半,兒童積木和青少年積木兼容,相互能夠交叉砌疊,十分user-friendly。

創意背後還有數學。根據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教授Ali Roshanzamir於2015年發表的論文指出,只要6塊2×4元件便可以有逾9億個組合,怪不得孩子那麼喜歡玩。當然,積木設計簡單、精美多變,而且色彩鮮艷,亦功不可沒。

多年來,各件樂高積木作品因應設計主題和用途不一樣,但是每件積木卻可以與任何主題作品兼容,形成一個通用系統。世界上任何民族任何國家,只要拋開歧見,相信任何人都可以在世界上任何角落,互相包容,活得自在。

(本欄逢周三、五刊登)

撰文: 潘少權 喜旅遊 穿梭南北東西 愛讀書 探索中外古今
欄名: 天地#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