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玲
唐德玲

再分辨套戥與對沖

發佈時間: 2022/07/08

再分辨套戥與對沖

由於中電(00002)為澳洲電力業務進行的能源遠期合約對沖,錄得70多億港元的公平值虧損(截至5月底),我在本欄寫了幾篇關於透過衍生工具進行業務對沖的文章,但仍有點意猶未盡,因為我的姊妹Monica在跟我討論這事情時,錯誤理解了對沖和套戥這兩個投資名詞。以下是我跟她就套戥和對沖所作的對談。

「咦,我估妳混淆了套戥和對沖了,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套戥是投資市場上一種無風險的賺錢方法,跟對沖是兩回事呢!」

「咦,無風險的賺錢方法?我想知,也想學呢!」

「知就一定沒問題,我可以告訴妳,但是否學到,這個要看天時、地利和人和呢!」我故作玄虛地說。

「妳這樣說,我更加想學,很難的嗎?」

「這樣說吧,其實,很多專業投資者每日都在找尋套戥機會!」

「專業投資者?即是我們這些小薯仔沒有機會?」

相同產品 不同市場或不同價

「也未必,妳也可以的。我舉個例妳就明。假如妳發現大埔賣的蘋果是5元一個,但同一個蘋果,我強調,一定是一模一樣的蘋果,在半山區賣8元一個的話,妳就有套戥機會!」

「我可以怎樣做?」

「那當然是去大埔買了這些蘋果,然後拿去半山賣,就可以每個賺3元。這是不是完全沒有風險?」

「但這樣有成本呢!」

「聰明,當妳真的這樣做時,便要考慮運輸成本,即是妳要扣除所有成本後,如果仍然有着數才值得做。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大埔賣的蘋果和半山賣的,要完全一樣呢!」

「這個或許有點困難呢。」

「但金融市場卻容易有這種情況。舉例說,恒生指數的成分股,跟盈富基金,再跟現貨月的恒生指數期貨合約,或者現貨月的恒指期權,其實都是同一樣『產品』。理論上,這幾種『產品』的價格都應該相同,又或者十分接近。但這幾種產品是在不同市場交易,參與的人也不盡相同,有時候,這幾種『產品』的價格是會有差異的,所以,專業投資者就不斷透過電腦程式去找尋不同市場中,同一種金融產品的價差,第一時間追入價格偏低的項目,然後同一時間沽出價格偏高的項目,以賺取當中的差價。有時候,那些價位可能相差不大,但只要大手買入和沽出,也可以賺很多錢的,而且是沒有風險的!」

「嗯,原來如此!」

「當市場上有很多人同時這樣做,價差的情況很快便會消失,所以,套戥的賺錢機會是稍縱即逝的。」

「有趣呢!」

「至於我們之前一直在說的對沖,是投資市場上一種規避風險的方法,同樣地,很多專業投資者每日都在做對沖的行為,企圖避免損失,或減低損失!撇開中電的例子,我用另一個例子去解釋吧!」

持有藍籌 可沽恒指期貨對沖

「好呀!」

「如果同樣以恒生指數成分股為例,這次假設妳是基金經理,手上持有一個龐大的恒生指數成分股組合,妳預期大市會下跌,但礙於很多條例限制,妳不能完全沽清手上的持貨,為了降低大市可能下跌的風險,妳可以在期貨市場以少許按金,沽出一張恒生指數期貨合約(沽出多少要視乎自己手上持有多少恒生指數成分股,沽出恒指期貨即代表看淡,估計大市會下跌),萬一恒指真的下跌,妳手上持有的股票跌幅,便可以由期貨合約的升幅抵銷,即時埋單計數的話也沒有損失。但萬一看錯了,妳也只是損失了一些按金,這些按金也可以由股票的升幅抵銷了,這就是對沖行為!」

「聽完妳的解說,我清楚很多了,但這兩種行為似乎都不是我可做到呢!」Monica笑說。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tong_lydia223@yahoo.com.au

撰文: 唐德玲 作者從事理財策劃工作逾十年,並擁有認可財務策劃師資格。
欄名: 女人筆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