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疫中情】過雲雨

發佈時間: 2022/07/22

收到隔離病房急召,我趕赴為一名確診2019冠狀病毒病、已留院3周的伯伯評估情緒。主診醫生察覺伯伯雖然病情不嚴重,精神卻每況愈下,委靡不振,近兩天就連他最疼錫的孫女來電也不想接聽。我道明來意後,伯伯喃喃自語︰「姑娘,我看這次難逃一劫。」

新冠疫情猶如大晴天突然下起雨來,許多病人未能適應驟變。如能及時介入協助病人,便可避免演變成嚴重的情緒病。

認知行為治療是處理抑鬱、焦慮情緒最常用的心理治療。治療的前設是思想、情緒和行為相互影響;改變思想和行為,從而改善情緒。伯伯每次收到陽性的檢測結果,便深信其病情嚴重,很快會與家人永別,因而變得愁眉苦臉、抑鬱沮喪。針對伯伯認知上「鑽牛角尖」,我讓他明白其想法不是事實,然後仔細分析這些想法的可能性,「其實康復就如遠征,需經過許多分站,還沒到達目的地便不能貿然過早下結論。『鑽牛角尖』猶如自己嚇自己,無助病情之餘,更會令自己擔心抑鬱。」

我也從「行為」方面着手開導伯伯。伯伯在養病期間不願接觸家人,但他心裏是懷着萬分思念,這種矛盾往往令他感覺住院度日如年,久而久之「牛角尖」愈鑽愈深。我從傾談中知道伯伯原來是粵語流行曲發燒友,所以鼓勵他重拾嗜好,也安排他和兒孫視像通話,令他住院生活充實一點,終止其思想、行為及情緒的惡性循環。

「很久沒有這樣談話了!」伯伯緊鎖的眉頭終於放鬆了!

疫情來襲,就如過雲雨隨着風驟然而至,病人愁困時卻難免忽略雲過雨停本是定律。疫情令患者與外界隔離,面對面的心理治療就如雨中送傘,我們又怎不矢志不渝埋身幫助患者,伸手撥開雲霧呢?

(疫情嚴峻,公立醫院前綫醫護面對前所未有的壓力,身邊也有不少的小故事,就讓大家分享,同行抗疫。)

撰文:律敦治及鄧肇堅醫院臨床心理學家陳曉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