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夏日危機︳熱衰竭≠中暑!高溫下企得耐恐皮膚濕冷脈搏加快 醫生教分辨4種熱傷害

發佈時間: 2022/07/28

近日天氣酷熱,天文台展望本周至下周初會持續天氣酷熱晴朗,所以大家務必要做好防曬及降溫措施,以預防出現中暑等熱傷害病症。台灣家庭醫學科醫生陳敬睿在其Facebook專頁表示,平時大家常說的「中暑」,實為其中一種熱傷害病症,而熱傷害是指環境太熱或太悶焗而引起的身體不適,主要分為4種。

同場加映:

Sick問識答︳2歲幼童未懂說單字應接受評估 專家教2招增小朋友說話意欲

{{hket:ul-video id="6205"}}{{/hket:ul-video}}

4種熱傷害

  • {{hket:inline-image name="WhatsA_600_600_600.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3.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4.jpeg"}}{{/hket:inline-image}}

熱痙攣:在高溫及濕熱環境下長時間活動時,容易因為出汗過多又沒有補充足夠電解質而造成體內電解值含量不平衡,從而導致肌肉抽筋;抽筋症狀可以持續1至3分鐘,易發於大腿、小腿和手臂位置。

熱昏厥(又稱「熱暈厥」):在炎熱的環境中長時間站立,容易導致腦部血流暫時不足而忽然昏倒的暫時性暈厥;此時體溫雖然屬正常,但是皮膚會較為濕冷、脈搏會加快、出現姿勢性低血壓,通常只要稍作休息就會自行恢復;常見於集會中之學生及訓練期間之紀錄部隊。

熱衰竭:主要因為出汗過多,並且沒充分補充水分或電解質就會導致出現血液循環衰竭,症狀包括大量出汗、全身無力、頭暈、頭痛、臉色蒼白等,此時體溫會快速上升,故應盡快到陰涼處休息,並補充足夠含鹽冷水或電解質水,否則容易失去知覺並演變成中暑;常見於對補充鹽分、水分和營養素不夠熟悉的新手馬拉松跑者。

中暑:通常是因為熱衰竭發生時,沒有及時處理而造成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失常所導致,此時皮膚會因為無法散熱而呈現乾、燙、潮紅之狀態,及後容易出現意識模糊、體溫超過攝氏40度的情況,如果沒有即時處理,可能引發休克、心臟衰竭、橫紋肌溶解等致命併發症,留意中暑患者的死亡機率約為30至80%。

陳醫生提醒大家,不論是哪種熱傷害,只要在炎炎夏日下感到身體出現異常不適,就應立刻到陰涼通風處休息,並補充足夠水分、電解質或含鹽冷水;如果體溫已經超過40度且開始有意識模糊的情況,一定要立即送醫治療。

內容獲「家醫科 陳敬睿醫師」授權刊登。

U Lifestyle App自家節目登錄《U TV》專區!

↓↓試玩、試食、試用影片任您睇↓↓

立即體驗

每朝索取《晴報》:精明生活.健康家庭.開心娛樂

精選健康知識,盡在 Healthy Life 健康男女

https://fb.com/HealthyLifeExpress/

撰文:郭子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