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香港通波仔手術30年演進及發展

發佈時間: 2022/09/21

{{hket:youtube id="tEt8bfyOq54"}}{{/hket:youtube}}

心肌梗塞若延誤處理,心肌有機會因供血不足而壞死,嚴重更可致命,而40年前通波仔的出現,就為冠心病同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提供了一個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開創治療新的一頁。

可惜,不少人對通波仔依然一知半解,為此,香港心臟專科學院趁著成立30週年請來3位心臟科專科醫生:陳偉光醫生、李樹堅醫生及盧家業醫生,進行線上心臟健康講座《通波仔篇》,與大家分享「香港通波仔手術30年演進及發展」,提升市民對心臟疾病的關注。

{{hket:inline-image name="image003.png"}}{{/hket:inline-image}}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前院長李樹堅醫生直言, 在40多年的發展路上,通波仔一路朝著增加手術成功率、減低併發症風險及減低復發率三大方向演進,亦有賴醫療科技迅速發展,通波仔在儀器和技術上都不斷進步,幫助患者有效改善病情。

經手腕或遠端橈動脈通波仔減併發症機會
以往做通波仔,都會在大腿的股動脈放入導管及球囊,直達冠狀動脈堵塞位置再打通血管,但由於股動脈位置較深,較難止血,傷口亦容易出現併發症。直至90年代,醫學界成功研究出經手腕橈動脈通波仔的技術,由於位置較近皮膚,創傷性少也較易止血,有效減低傷口出現併發症的風險,故已逐漸取代傳統方法。其後更進一步發展出以手背遠端橈動脈放入導管的遠端橈動脈通波仔手術,有助提升患者和術者進行手術的舒適度,不過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遠端橈動脈較幼細,未必適合使用。

{{hket:inline-image name="image005.jpg"}}{{/hket:inline-image}}

支架不斷演進減復發機會
至於置入心臟血管的支架,亦有新進展。早期,為解決擴張球囊後,血管倒塌至再次栓塞及復發的情況,曾以激光、旋磨、旋切等掃走血管內壁聚積粥樣斑塊,鞏固打通血管,惟有機會造成破損至血管壁細胞過度增生,增復發風險。幸而,醫學界持續研究,成功發展出裸金屬支架,在球囊形成後用以支撐血管,減少血管回彈及撕裂所造成的併發症風險,然而裸金屬支架隨之衍生另一問題,事關植入支架處的血管壁細胞會慢慢增生,從而再收窄血管,出現復發,減少復發風險便成為醫學界下一個研究目標。「藥物塗層支架在2002年開始使用,其原理是在金屬支架上塗上藥物塗層,抑壓血管內皮細胞在植入支架後過度增生,研究發現,一年內血管再收窄的風險由金屬裸支架的20-30%減低至藥性支架的少於5-10%。香港心臟專科學院會董盧家業醫生表示,現有新式藥物塗層支架的物料亦不斷進步,厚度愈趨纖薄,令延展及貼合度更佳,且有效減少病人服用雙重抗小板藥物的時間。

{{hket:inline-image name="image007.png"}}{{/hket:inline-image}}

輔助儀器大躍進提升手術成功率
另一個發展方向是輔助儀器的配合,香港心臟專科學院院長陳偉光醫生直言,手術成功與否,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對收窄血管的了解,幸而,現在的掃描技術發展迅速,包括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及血管內超聲波檢查,都可協助醫生在術前分析血管病變情況與結構,大幅提升手術安全性和精準度。此外,針對昔日難以處理的鈣化病變,現時有了新的儀器,包括血管衝擊波球囊,可震裂鈣化的粥樣斑塊,提升了手術的成功率及安全性。

展望未來,通波仔在輔助儀器和技術方面的發展仍有不少進步空間,有望讓高風險患者也可以安全地接受通波仔,令更多冠心病的患者享受到通波仔手術演進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