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食用安全︳海邊執蛤回家食12小時後全身癱瘓 女子麻痺性貝類中毒垂死送院︳附麻痺性貝類中毒症狀

發佈時間: 2022/09/04

不少人假日都會去海邊掘蜆、撿貝類回家食,但原來此舉可能暗藏食安風險。紐西蘭一名女子在海邊挖了一些斧蛤食後,出現嘴唇發麻、頭暈等情況,之後更在12小時內全身癱瘓;經檢查,她因進食有毒貝類而導致麻痺性貝類中毒。本港衞生防護中心曾提醒,進食受麻痺性貝類毒素污染的貝類可導致中毒,現時並無解毒劑可消解麻痺性貝類毒素。

同場加映:

Healthy life︳去公園、行山順便用石級加操 輕鬆3式鍛煉臀部腿部核心肌群

{{hket:ul-video id="6452"}}{{/hket:ul-video}}

據《Bay of Plenty Times》報道,紐西蘭女子Kim Taia近日分享自身經歷指,她2014年夏天到小懷希海灘(Little Waihi)挖了一些「三角斧蛤」(俗稱pipi,即Donax deltoides)回家食。豈料半小時後,她感覺嘴唇開始發麻,感覺像被注射了麻醉劑,

「麻痺速度非常快,影響到我整張臉。我感到頭暈目眩,口齒不清,視野狹窄(tunnel vision)。 」

Taia的兒子見狀,立即召喚救護車求助;惟到院後醫生未能查出病因,於是讓她回家觀察。豈料翌晨病情加重,她全身麻痺、動彈不得,又被緊急送往醫院。她在醫院待了幾個小時,身體變得越來越虛弱,呼吸變慢,甚至是難以呼吸,但醫生仍是束手無策。直到有家人談及Taia前晚曾進食三角斧蛤,醫生驚覺可能是麻痺性貝類中毒。經檢查,醫生證實Taia體內含有「麻痺性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所幸治療一周後總算順利康復,呼吸也開始穩定。她回憶指,

「我在醫院住了4天,那是一個精疲力竭的過程。在12小時內,我從健康狀態轉變為癱瘓的患者」。

雙殼貝類常為貝類中毒媒介

據本港食物安全中心資料,麻痺性貝類毒素來自貝類所吃的浮游微生藻。蜆、青口、蠔、扇貝、帶子等雙殼貝類,通常是造成貝類中毒的媒介,因為牠們是濾食性生物,容易攝取水中的毒藻。當所攝取的藻類產生毒素,這些毒素會積聚在貝類的組織內,尤其是在內臟部分。貝類的毒素含量多少,則視乎所攝取的毒藻數量而定。

麻痺性貝類中毒症狀

麻痺性貝類毒素可溶於水中,且耐熱耐酸。不同毒素的毒性各異,當中以蛤蚌毒素的毒性最為劇烈。當進食了受麻痺性貝類毒素汚染的貝類,可導致中毒。

  • {{hket:inline-image name="6e438515-f579-432e-b390-104c7cf16907.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3fa71c8d-fa35-4f6a-9a66-45484cd286a6.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8408b364-7d7f-40a9-b486-0001f763bd1e.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ff0f4dd4-daaa-4220-b6b2-bbe1cdb0fa19.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4b73fbec-0acf-4db9-8c64-443815af3875.jpg"}}{{/hket:inline-image}}

對此,食安中心建議市民注意下列事項,以預防痳痺性貝類中毒:

  • 向可靠及持牌的海鮮店舖購買貝類;
  • 在烹煮貝類前先除去其內臟、生殖器及卵子;
  • 每次只進食較少分量的貝類及避免進食烹煮後的汁液;
  • 兒童、病患者及老年人較容易因進食含有毒素的貝類而中毒,故此應加倍小心;以及
  • 進食貝類後若出現中毒症狀,應立即求醫。

U Lifestyle App自家節目登錄《U TV》專區!

↓↓試玩、試食、試用影片任您睇↓↓

立即體驗

每朝索取《晴報》:精明生活.健康家庭.開心娛樂

精選健康知識,盡在 Healthy Life 健康男女

https://fb.com/HealthyLifeExpress/

撰文:陳樂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