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長新冠後遺症四成人失眠 長遠削免疫力 恐增慢性病風險

發佈時間: 2022/09/21

新冠疫情爆發,長新冠後遺症成為市民最關心的話題之一,疲倦、腦霧及味覺改變等影響著他們的日常生活,有研究更指,大約4成康復者更面對著失眠問題。有醫生提醒康復者,假如失眠問題持續1個月以上便應盡早求醫,否則長遠不僅使集中能力下降 ,更會削弱免疫系統,增加患上慢性疾病的風險。

50多歲的張小姐(化名)恰巧在疫情期間退休,努力摸索著新的生活模式,奈何敵不過第五波爆發,不幸中招。幸而,病毒並無打垮她的身體,很快已經復原,可是隨著日子漸過,她發現專注力變差,每當夜闌人靜,她也沒有睡意,甚至不覺疲倦。失眠問題逐漸困擾著她的生活,試過不同種類安眠藥,始終無法解困。最終在醫生診斷下,她患上了原發性失眠,並處方了適合她病情的藥物,睡眠情況才得以好轉。

思想反芻 致入眠困難
相信不少新冠康復者也遇過類似情況,總是睡不安寧,甚至無法入眠。精神科專科汪嘉佑醫生引述一份回顧大約95萬人的國際性研究指,大約40%新冠康復者有失眠問題。他解釋,新冠患者在康復後,身體內殘餘的炎症有機會令睡眠質素下降,加上在這種大環境下,社交生活及工作模式轉變,也使人壓力大增,若然無法適應,容易衍生焦慮感,特別容易在睡眠時出現思想反芻(Rumination),即入睡時會不停思考各種事情,加劇失眠問題。

我們很多時以為睡不著才算失眠,究竟如何定義這種睡眠問題呢?汪醫生指出,醫學上入睡困難、容易睡醒、甚或是朝早醒來跟沒有睡過一樣,也可視為失眠。他提醒,如類似情況持續1個月或以上而未有求醫,或會造成不同後遺症:「休息不足會使人體力及解讀問題的能力下降,增加患上焦慮症及抑鬱症機會,而長時間失眠會削弱人的免疫系統,減慢新陳代謝,長遠出現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亦會較高。」

新型安眠藥 阻斷喚醒訊號
不過,部份失眠患者的求診意識不高,主要擔心藥物會造成依賴。汪醫生認為,傳統安眠藥物例如Z-drug類藥物的作用,是令人感到睡意,從而促成入眠,但長時間服用或有機會導致藥物依賴,出現「越食越多」的情況,故此不建議在沒有醫生指示下服用這類藥物。

隨著藥物技術進步,有些新型安眠藥透過阻斷大腦中有覺醒作用的「食慾素」信號,使人感到疲倦而進入睡眠狀態,入眠感覺相對來得自然,即使停藥也未必會產生戒斷症狀。汪醫生提醒,部份仍需服用其他藥物的新冠康復者應留意同時使用安眠藥會否導致藥物相沖,建議使用前先諮詢主診醫生。

汪醫生指出,治療失眠須要根據病人的不同情況而有所調整。醫生除了個人化地選擇藥物治療外,亦可透過非藥物方法輔助病人改善失眠,例如認知行為治療(CBT-i),以及調節生活改善睡眠習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