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中大新技術3D呈現腦結構 助研柏金遜等症病理

發佈時間: 2022/09/23

腦神經極其複雜,惟能完整呈現腦部結構的技術並不普及且昂貴。

中大團隊花逾2年,研發出低成本的3D免疫標記技術,利於生物組織成像的抗體變得更耐熱及穩定,使其滲透大腦組織深處染色,較以往2D影像或切片檢查更精準及立體,滲透力增强近4倍,且72小時內即可完成標記,助探究柏金遜症、腎病、大腸癌等疾病的病理成因。

中大張金菱治療柏金遜綜合症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黎曦明表示,抗體免疫染色是研究大腦組織結構的關鍵,利用抗體定位生物組織中的分子,成像呈現出組織結構。但他說,抗體有其化學及物理限制,並以「滷水蛋」作比喻,因染色的滲透力不足,只流於組織表面,即「醃不夠味」,難以進入組織深處成像。

染色滲透強助成像 成本僅幾毫

他解釋,抗體對熱力及化學物的「變性劑」十分敏感,故進行免疫染色時,須採用合適溫度及變性劑,以保持穩定,否則會失去作用。團隊成功提升抗體對溫度及化學物的適應力,經轉化為耐熱抗體SPEARs,再配合新研發的3D免疫標記ThICK染色技術,以3D成像顯示完整大腦結構。

團隊研究顯示,抗體的滲透力增强近4倍,所需的抗體數量亦較其他抗體少3倍;所需時間由傳統的每一輪抗體染色需時1至8周,縮短至現只需1至3天,在72小時內已能完成小鼠大腦的抗體免疫標記;且應用成本只需「幾毫」。但目前僅以小鼠作研究,其局限性只能顯示三分一的腦幹。

黎指,目前「典型」的柏金遜症成因,是大腦中樞區域的神經細胞退化,不能製造「多巴胺」,但醫學上對於「多巴胺」凋亡的病理未明,日後可透過相關技術分析,並透露正研究應用至腎病及大腸癌。

記者︰謝雅寶

美術:顏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