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茹
陳靜茹

意外變爭拗 大家齊反思

發佈時間: 2022/09/23

意外變爭拗 大家齊反思

日前一名小一學生,在放學時因排錯隊上不了校車,結果循「自行放學隊」離開了學校,在區內因迷路而恐慌痛哭,被路人發現,最後有驚無險送回學校。

事後小孩的母親為此致電學校大吵,據說以粗口謾罵,又因為極度不滿而在網絡上大事抨擊老師,副校長忍不住出聲,指是網絡欺凌一宗……

這件事,是學生的錯?老師的錯?家長的錯?抑或校長的錯?引來議論紛紛。有人說學校錯,因疏忽看管;有人說家長錯,因無禮兼「怪獸」;有人同情老師,因管數十學生不容易;亦有人讚副校長有「吉士」……

其實這件事,很值得我們反思︰

一、同理心︰事件中,老師可能已經很驚,家長的確亦很擔心。既然事情已經發生,互相指摘沒意思。覺得自己對、別人錯是人的老毛病,我們應多學習站在對方角度看問題,多作包容體諒,讓事情秉持友善處理;

二、情緒多於理性︰用情緒處理問題很容易,但常常有很壞的結果。家長的謾罵,副校長的欺凌論,同是情緒多於理性。凡事從理性出發,放下情緒,才能讓事情轉向好的發展方向,而非因矛盾而向壞的方向發展。向好向壞,有時只是人的一念之間;

三、處理手法︰擅於處理問題的人,總能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和氣理性處理之餘,又能做到防微杜漸。事件上,學校的確有無可推卸的責任;而家長的「小事化大」,只會傷害雙方感情,也給孩子樹立了壞榜樣(誤以為凡事吵架謾罵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亦非凡事都需要「人頭落地」,徒增甚至擴大雙方的矛盾,造成死結;

四、尋找建設性︰出聲指出問題,不應該是為了吐一口怨氣,而是希望提醒和警惕,以及尋找改善和解決的方法,讓事情不會重蹈覆轍。例如學校必須自行內部作出檢討,杜絕制度上的漏洞,以保護孩子的安全;另一方面,家長亦要教導孩子迷途的處理方法,學會照顧自己。(之一)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陳靜茹 一子之母,現職中醫師。平素熱愛生活,熱愛工作,提倡環保。
欄名: 執子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