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如廁太久痔瘡發 及早治療 忽輕視

發佈時間: 2022/09/29

「痔瘡發作」那種令人坐立難安、患處隱隱作痛的感覺,實在令人尷尬又憂心。其實痔瘡與所有疾病一樣,最重要是病向淺中醫,趁病情輕微時開展治療,治療的選擇可更靈活;治療較嚴重痔瘡的方案以手術為主,而較輕微的個案,則可透過處方包括類固醇藥膏的藥物,有效改善徵狀。

內、外痔病徵不一
「痔瘡」是指肛門周邊血管因不同原因而膨脹,造成出血、紅腫及疼痛等病徵。外科專科甘明豪醫生指出,這些血管本身的作用,是保護及緩衝肛門承受的壓力,當盤腔壓力持續增加,血管充血無法回流,便會令內膜充血腫脹︰「大便習慣不良(如廁時間太長、習慣用力排便等)人士,因盤腔持續受壓,會令痔瘡風險增加,另外孕婦及長者也是痔瘡高危族。」

甘醫生指,痔瘡分為「內痔」及「外痔」,可以由肛門周邊分界線分辨。外痔接近肛門周邊皮膚,病發時會隆起紅腫,患者會有「脹卜卜」的感覺;而內痔則在肛門裡面,由於較少痛楚神經,故病發時痛感較少,患者常有便秘及大便流血等病徵。他提醒,無論痔瘡痛楚與否,若發現大便出血或習慣有所改變,亦應及早求醫,更重要的是接受大腸內視鏡檢查,排除例如癌症之類的其他健康問題。

處方塞藥、藥膏助消炎止痛
若確診痔瘡,醫生會因應其位置、徵狀對患者的影響程度等,安排相應的治療方案。舉例,病情輕微的外痔患者可透過經醫生處方的口服藥物、塞藥或藥膏紓緩徵狀︰「處方塞藥及藥膏含類固醇,亦有消炎止痛及局部麻醉效果,有助改善肛門周邊皮膚因痔瘡引致的紅腫痛楚。」甘醫生說,有患者可能擔心類固醇會引發副作用,但塞藥及藥膏的類固醇成份較低,且僅會觸及表面皮層,直接吸收至身體的劑量較少,用藥時間亦相對較短,在醫生處方及監察下使用,整體來說非常安全。

至於嚴重痔瘡個案,現時醫生可採用傳統切除手術、痔瘡結紮手術及俗稱「痔瘡槍」的環形痔瘡切除手術等方式處理。甘醫生指,一般而言,切除手術的創傷性較大,但術後復發風險較低;而結紮手術及痔瘡槍的即時術後痛楚較少,但往後病情較容易復發。至於選擇哪種治療方案,需視乎嚴重程度、痣瘡種類而定。

痔瘡是非常普遍的都市病,很多人以為偶爾「痔瘡發」,忍耐一會便沒事。甘醫生認為,相對輕微的痔瘡個案的確可以透過改善生活習慣應對,例如調節飲食及避免如廁太久等。但若然病情嚴重,最好及早治療,否則當痔瘡腫脹至凸出肛門,屆時對患者日常的影響更大,治療難度及手術風險也會增加。

甘明豪醫生提醒,治療痔瘡有多種不同方案,各有不同成效、副作用及風險。患者應與醫生討論,並按個人情況包括身體狀況、病情、風險承擔能力等,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