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癌症有得提防!一組別風險高常人19.2倍 進行篩查成關鍵

發佈時間: 2022/09/30

癌症是本港多年來的頭號殺手,絕對令人聞之色變。其中除了肺癌、大腸癌等「耳熟能詳」的癌種,原來我們還得注意同屬本港常見癌症的鼻咽癌——近年有不少名人相繼患上鼻咽癌,不論是35歲確診的大馬羽毛球名將、27歲確診的南韓年輕演員、39歲確診的本地樂隊成員或是注重健康的八十後瑜伽導師,都無一倖免。可能不少人會有刻板印象,覺得年紀大的長輩才較易患上癌症;然而,鼻咽癌卻是一種「年輕癌症」,而且體魄強健、生活健康的人也不代表不會患上。

年輕男性常見癌症第一位 家族病史、生活習慣同增風險

鼻咽癌的病發高峰年齡較細,與其他癌症相比早約十年,當中四分之一患者更不足45歲1。根據醫管局公布的最新數字,鼻咽癌不但是20-44 歲年輕男性中最常見的癌症2,也是女士當中較常發病於40-60歲的一種癌症1;再者,不得不提20-44歲女性總體患癌的新症數字原本就較同年齡組別的男性高逾一倍2,可見不論年齡,即使年輕一族,也應開始提防癌症。

除了以上提及的年齡與性別以外,遺傳、生活及飲食習慣,也是目前醫學界發現的鼻咽癌高危因素。鼻咽癌有家族聚集傾向,即家族中有人曾患上鼻咽癌,其直系親屬(父母、兄弟姊妹、子女)的病發風險可高於常人達19.2倍3。此外,亦有研究指出吸煙或經常吸入香燭燃燒時所產生的煙霧,或經常食用醃製食品如鹹魚等,也可能提升患鼻咽癌之風險4

癌症中的「隱藏高手」 普通檢查難發現

鼻咽的位置十分隱蔽,位於頭顱中間、鼻腔盡頭、喉嚨上端,日常十分難觀察或檢查到這個空間。加上臨床上,早期鼻咽癌患者甚至可能未必感受到甚麼異樣,亦無明顯病徵,所以導致八成鼻咽癌患者發現時,病情往往已發展至較後階段,確診時已屆晚期5;錯失治療黃金期之餘,治療的難度及時間亦相對增加,亦須承受更多治療伴隨的副作用。

{{hket:inline-image name="1.jpg"}}{{/hket:inline-image}}

▲鼻咽位置隱蔽,早期鼻咽癌亦不易被察覺。

{{hket:inline-image name="4.jpg"}}{{/hket:inline-image}}

▲若我們只待身體出現病徵才求醫,很多健康問題,包括鼻咽癌可能已惡化至治療較困難的階段。及早發現,早期鼻咽癌患者存活率可高於九成。

即使患者出現症狀,但因鼻咽癌的症狀並非只和「鼻」這個部位相關;鼻塞、無故流鼻血外,還有如:偏頭痛、耳鳴或聽覺減弱、鼻涕或口水帶血、頸淋巴結腫大等,當中有些和普遍都市病鼻敏感或傷風感冒非常相似,令我們容易忽略,以致沒有及時求診。

早期篩查是關鍵 患者存活率可高於九成

雖說鼻咽癌成因未明,並可以「無徵狀確診」,看似防不勝防;不過隨著醫療科技進步,透過早期鼻咽癌篩查,可以令患者及早發現狀況,就算不幸確診,也能在治療黃金期中找到更佳治療方案。配合適時的診治,早期患者的存活率可高於九成5

{{hket:inline-image name="2.jpg"}}{{/hket:inline-image}}

▲早期鼻咽癌篩查有效將確診期數大幅推前:通過鼻咽癌篩查發現的患者,有七成屬於早期;而沒有進行篩查下只有兩成患者是處於早期。

Take2 Prophecy™ 早期鼻咽癌篩查是一項無創、非入侵性的抽血測試,採用次世代DNA測序技術;其靈敏度高於97%5,6,假陽性率極低至0.7%6,是目前市面上同類測試中最準確可靠的篩查。其技術獨特之處就是能夠分析血漿中人類和EB病毒的DNA與鼻咽癌相關之特徵,專門捕捉血液中的鼻咽癌DNA訊號,相比舊式測試能大幅減少漏檢或誤判的可能性。臨床實證有效找出極早期鼻咽癌5,連沒有病徵的患者也能發現。

{{hket:inline-image name="5.jpg"}}{{/hket:inline-image}}

▲採用次世代DNA測序技術的Take2 ProphecyTM 早期鼻咽癌篩查,不論在靈敏度及假陽性率方面均較其他同類測試更勝一籌,即使是未有明顯病徵的早期「隱形患者」也能準確被識別。

此篩查技術源自香港中文大學頂尖基因研究團隊的成果,相關研究更登上國際醫學期刊,乃信心保證。進行此篩查非常簡單、便捷,大眾可於全港十八區找到超過200個篩查服務點,涵蓋各大私家醫院、醫療機構及診所,更可於網上平台一站式預約,然後到診所抽血即可,最快三個工作天便有結果。

不少人都覺得「無病無痛」,為甚麼需要做檢查?其實,待身體感到不妥並懷疑患癌時才需要進行篩查,這個想法是錯誤的。不論是定期身體檢查還是癌症篩查,都是同樣重要;只要及早發現和治療,即使是癌症,也不再是不治之症。不要再諱疾忌醫,重視你的健康。進行早期篩查只需一個午飯的時間,現在就主動出擊,提防癌症!

立即預約篩查:https://bit.ly/3y0GdHz

了解更多:https://bit.ly/3dPNOC0

(迎新優惠:於網上平台預約時輸入「NEW330」即可享折扣,適用於Take2 Prophecy™ 早期鼻咽癌篩查;及癌症篩查套餐,一次過提防香港多項常見癌症)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取代臨床醫學意見,詳情請向專業醫護人員查詢。

參考資料:

  1. Hong Kong Cancer Registry. Hong Kong Hospital Authority, www3.ha.org.hk/cancereg/. Accessed 23 May 202
  2. Overview of Hong Kong Cancer Statistics of 2019. Hong Kong Cancer Registry. Hong Kong Hospital Authority, October 2021.
  3. Hsu, F. Y., Hsu, M. M., Cheng, Y. J., & Chen, C. J. (1994). Familial Aggregation and Multifactorial Inheritance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Chinese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13), 88–94. https://doi.org/10.6288/CJPH1994-13-01-08
  4. Chua, Melvin L. K., et al.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The Lancet, vol. 387, no. 10022, 2016, pp. 1012–2
  5. Chan, K. C. Allen, et al. “Analysis of Plasma Epstein–Barr Virus DNA to Screen for Nasopharyngeal Cancer.”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vol. 377, no. 6, 2017, pp. 513–22.
  6. Lam, W. K. Jacky, et al. “Sequencing-Based Counting and Size Profiling of Plasma Epstein–Barr Virus DNA Enhance Population Screening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vol. 115, no. 22, 2018, pp. E5115–24.
  7. Chang, Kai-Ping, et al. “Complementary Serum Test of Antibodies to Epstein-Barr Virus Nuclear Antigen-1 and Early Antigen: A Possible Alternative for Primary Screening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Oral Oncology, vol. 44, no. 8, 2008, pp. 784–92.
  8. Tay, Joshua K., et al. “Screening i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Current Strategi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Current Otorhinolaryngology Reports, vol. 2, no. 1, 2013, pp. 1–7.

優惠受條款及細則約束。

(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