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語跟有聲語言關係

發佈時間: 2022/10/07

手語跟有聲語言關係

近年,社會各界開始了解到手語也是人類語言的一種,以視覺空間為本,有獨立的語法,其複雜性不亞於健聽人士使用的有聲語言,這些改變有賴於各地手語研究者經年不懈的努力。手語語言學始於1960年代的美國,當時學術界和教育界普遍認為手語純粹是結構鬆散的肢體動作,或許是依附於有聲語言的輔助手勢。

為消除這些誤解,頭20、30年手語語言學的研究課題,大多集中證明手語跟有聲語言和肢體動作的區別,以確立手語作為自然語言的地位。當然,手語跟兩者有顯著的分別。當手語地位在全球各地有所提升,不少學者開始探討手語跟有聲語言的關係。

聾人即使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平時也是活在健聽人群之中,他們的手語和有聲語言,自然會有不少接觸、相互影響的機會,語言學家稱這種情況為語言接觸。外借詞是語言接觸的普遍現象,例如廣東話中的「的士」、「巴士」等常用字,都是從英語外借過來,並注入了廣東話的音韻規律。香港手語也有類似外借中文的現象,例如香港手語中的「介紹」,源於中文字的「介」。有趣的是,當這個字進入了手語的系統後,自自然然地結合了手語空間性的特質,洐生了具備呼應動詞特性的打法,例如「我介紹給你」,會把「介紹」由貼近身前的位置向前方移動;將動作方向反轉,意思便變為「你介紹給我」,如果按一個圓形的路徑轉一圈,意思會變為「互相介紹」。這些外借詞的轉變,正好反映香港手語空間的特質。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教授)

逢星期三下午6:30在港台電視31播映

撰文: 施婉萍 逢星期日晚6時半在港台電視31播映。
欄名: 唔聲唔聲講你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