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惡菌侵港︳7區現類鼻疽共29宗6死 深水埗佔20宗 雨水或成傳播途徑死亡率達75%︳拆解病徵+預防方法

發佈時間: 2022/10/13

本港近期出現多宗類鼻疽感染病例,自8月起已錄得15宗個案,今年共錄得29宗個案,其中20宗個案患者來自深水埗區,至少已有6人離世。翻查過去數據,本港過去5年僅錄得50宗個案,今年升幅驚人。

同場加映:

Sick問識答︳慢阻肺病患者小心躺平氣促、腳腫 3大原因易增患心臟病機率

{{hket:ul-video id="6706"}}{{/hket:ul-video}}

暴雨或令類鼻疽病菌更易散播

衞生防護中心(下稱「中心」)昨日(12日)列出上述資料,表示29宗個案分別涉及21男8女,年齡介乎42至93歲,20宗居於深水埗區,其餘病人居於觀塘、黃大仙、西貢、葵青、東區和油尖旺。至目前為止,19名病人已出院,4名病人仍然留醫,6名病人離世,死者涉及4男2女,年齡介乎54至93歲,當中5人為長期病患者。

中心發言人指,類鼻疽病菌一般在環境存活。感染個案於颱風或暴雨後較常出現。颱風或暴雨後,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伯克氏菌有機會曝露於地面,並隨強風或暴雨令類鼻疽病菌更容易散播,令類鼻疽個案有機會增加。

據資料顯示,本港1983年發現首宗類鼻疽個案,1998至2017年有61宗病例,2017至2021年有50宗。

專家:病例急升或與今年天氣較熱有關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指,今年本港類鼻疽病例的升勢較特別,因病菌多在濕熱泥水中繁殖,都市難生存,或與今年較熱、有不明污染源或開關後輸入病源相關。他指地盤泥、水非長期濕潤,郊遊遠足雖有風險,惟回家後病菌難生存。梁又指,落後地區病死率達40至75%,本港死亡率非太高,因潛伏期達2至4周,若環境樣本陰性,天氣轉乾爽後,相信傳播源已消失。

類鼻疽10大病徵

據衞生防護中心資料顯示,類鼻疽是一種由類鼻疽伯克氏菌引致的疾病,可以影響人類和動物,如羊、豬、貓、狗等。這種細菌廣泛存在於土壤和泥水中,特別是濕潤的黏土,多於東南亞(例如新加坡、泰國)和澳洲北部地區流行,常見的臨牀特徵或症狀視乎感染部位包括:

  • {{hket:inline-image name="061.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62.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63.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64.jpeg"}}{{/hket:inline-image}}

4大傳播途徑

傳播途徑方面,人類可能通過接觸受污染的土壤和水源(特別是經皮膚損傷/傷口)、吸入受污染的微塵或水滴和飲用受污染的水而受到感染。雖然人傳人非常罕見,但細菌亦可透過接觸患者的血液或體液而傳播。

類鼻疽潛伏期通常為2周至4周,但亦可以介乎1天至數年,死亡率約為40%-75%。而染病的高風險群組除了長期病患者外,從事農務、實驗室和醫護工作的人士也可能於職業環境中受感染。治療方面,類鼻疽可以抗生素治療,一些慢性感染可能需要較長期的治理。

7招預防感染

中心指,目前未有針對類鼻疽的預防疫苗,呼籲市民採取以下措施預防感染:

  • {{hket:inline-image name="065.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66.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67.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68.jpeg"}}{{/hket:inline-image}}

U Lifestyle App自家節目登錄《U TV》專區!
↓↓試玩、試食、試用影片任您睇↓↓
立即體驗

每朝索取《晴報》:精明生活.健康家庭.開心娛樂

撰文:吳梓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