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輔助技術百花齊放 「通波仔」更準確安全

發佈時間: 2022/11/24

港人對「通波仔」可謂耳熟能詳,雖然這個治療程序已沿用多時,成效亦非常理想,但醫學求新求變,「通波仔」也不例外。心臟科專科醫生指出,近年多項輔助技術出現突破,進一步提高手術的準確度和安全性,惠及不少患者。

輔助技術進步良多
心臟科專科醫生黃曜東醫生表示,近年多項輔助技術開始應用,令「通波仔」愈趨完善,患者在手術前、中、後都能受惠。

首先,血管中度狹窄、未知應否進行「通波仔」的個案,可藉助冠狀動脈儲備分數(FFR)作出判斷。黃醫生解釋,FFR能反映血流情況,若數值偏低,顯示心臟血液供應不足,需要「通波仔」改善血流;相反,如數值接近正常,代表患者暫時不用打通血管。

黃醫生續指,影像技術的發展提高了「通波仔」的精準度,例如血管內腔超聲波(IVUS)及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均比傳統只靠X光的血管造影清晰和準確,讓醫生看清阻塞情況及位置,從而決定支架的長度和大小。

另外,部分嚴重阻塞個案血管內鈣化嚴重,以致球囊和支架進入阻塞位置時,無法完全撐開血管。針對這類情況,傳統上會使用旋磨技術清除鈣化物,原理與電鑽相近,操作較難、需時較長,且有誤傷周圍組織的風險;新技術則透過衝擊波震碎鈣化物,減低誤傷其他血管組織的機會,提高手術的效率和安全性。

術後膽固醇控制更嚴格
即使以上提及的技術有助解決許多棘手個案,但患者切勿心存僥倖,若術後保養不當,心臟血管可能一塞再塞。其中一個防止血管再塞的要點,是妥善管理膽固醇數值。黃醫生指出,曾接受「通波仔」患者的「壞」膽固醇指標比一般人更嚴格,國際指引建議控制在低於1.4mmol/L的水平。

由於「通波仔」後的膽固醇指標更為嚴謹,大部分患者術後都難以單憑戒口和運動達標,需要加上藥物治療。在香港,常用的降膽固醇藥物分為三類,分別為口服他汀類藥物、口服膽固醇吸收抑制劑,以及針劑PSCK9抑制劑。

三類藥物中,他汀類為第一線治療,可抑制肝臟製造膽固醇,並且減少血管發炎,減低急性心臟病發的風險。若使用一線治療後,「壞」膽固醇數值仍不理想,便可能加入後兩類藥物加強控制,一類可抑制腸道吸收膽固醇,另一類可指示肝臟從血液中回收多餘的膽固醇。

備註: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治療有多種不同方案,各有不同成效、副作用及風險,患者應與醫生討論,再按個人情況包括身體狀況、病情、承擔能力等,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hket:inline-image name="Image.jpeg"}}{{/hket:inline-image}}